洛阳市赏石协会-手机WAP版-手机奇石网 手机观赏石 手机奇石
主页 洛阳石展 石界动态 赏石协会 天下奇石 石友交流 名家往来

绝大部分奇石,都会或有造型,或有图纹,或兼而有之。奇石中的造型和图纹,又往往能拟人、状物或表现场景等,即一般说的具象。奇石之蕴涵、寓意乃至最核心的美等,也大多要从具象中来。都充分说明,厘清具象问题有现实意义。

一、须正确理解像似

既然具象,按常理就应该是越像或者说越似所拟之人、物或场景等越为上品。但存在不同意见,多年前就有人搬出齐白石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批评作者。此语流传甚广,王朝闻著《石道因缘》之“不似之似”篇和秦牧著《艺海拾贝》之“酷肖”篇均有引用。出处大抵有两个:一是胡佩衡、胡橐〔tuó 〕)合著《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之“腕底有鬼神”篇中记述;二是中国美术馆编《齐白石绘画精品选》(人民美术1991年2月版)所收录的一张《枇杷》画上题记。前者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后者为“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语序有差异,前者是记述可能有误,后者有画为凭更确切,王朝闻等引用并流传的是前者,不过意思一致。

齐白石语实为古往今来人们讨论像似问题之延续。如北宋苏轼就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元汤垕〔hòu〕则讲:“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明沈颢著《画麈〔zhǔ〕》要求临摹:“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石涛亦题诗:“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与齐白石同时代的黄宾虹也说:“画贵神似,不在形似,所以不似而似者,为得其神似。”只是很遗憾,这些论述都过于简略,不大好懂,包括批评作者那位也说得很含混。

反倒是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年著《谈美》之“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篇给了答案。认为各种艺术都“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却要“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而且“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简言之,就是模仿产生“似”,创造产生“不全似”。因模仿会有范本,按朱先生说乃“依样画葫芦”,“似”属必然,但难免肤浅;创造要出新,照秦牧“酷肖”篇中话为“比现实站得更高”,是很像却又现实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