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非左季高(左宗棠)“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的风骨写照?此石志存高远,昂首问天(择高处立),有吞吐山河之志(发上等愿)。然其立身,必求根基沉稳,安于所处(就平处坐)。其姿态虽峻,纹理走势却舒展流畅,自有其开阔气象(向宽处行)。它不贪恋极致的环境(结中等缘),安于风霜雨露的滋养。其形态的“空灵”与“神定”,正是心怀远大却立足现实、志向高洁而胸襟开阔的绝佳象征。这石的“静寂”,是阅尽沧桑后的深沉内敛,亦是“向宽处行”的从容气度。
凝视一方孤傲独立之奇石,形貌特异,不随流俗,自成一格——此中孤标,恰似张香涛(张之洞)“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人争气”的清贵与超然。此石或许不为俗眼所赏,其色“深重”,其形“孤圈”,甚至有些“憨态可掬”,然其独特韵味,只待知音。它不屑与凡石争妍斗艳(不争利),无意在众石中博取虚名(不争名),更不会因无知者的评点而自损气韵(不争气)。它只默默坚守自己的本真,在寂静中涵养那份深沉的“神定”与“孤圈”所代表的圆满自足。这份“孤圈色园”的独特与“憨态”背后的自信,正是“不争”智慧的最高境界——卓然独立,我自芬芳。
灯影摇曳,石默然,书卷亦无声。指尖流连于冰凉的石头,心潮却澎湃着百年的回响。晚清四臣,如四座历经风雨而岿然不动的精神峰峦;案头奇石,则是天地造化凝结的无声箴言。他们的品格,早已超越了时代与身份的藩篱,化入这亘古的石魂之中:
曾公的定力,是奇石历经冲刷后的“静寂”与“神定”,是“不迎不恋”的亘古从容。
李公的圆融,是卵石磨去棱角后的“顽滑”与温润,是安享本真福分的满足光华。
左公的格局,是立石“空灵”高拔又根基沉稳的气象,是“高”“平”“宽”和谐共生的生命智慧。
张公的清贵,是孤石“深重”色泽与“孤圈”形态的卓尔不群,是“不争”背后那份憨厚却坚韧的自我持守。
石不能言最可人,臣虽有言终化魂。原来这天地间的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