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著进步。
新石器时代:细石器遗存以微型石镞、石刃为主,采用间接打击与压制法,工艺精湛。部分石镞表面保留使用痕迹,推测用于狩猎小型动物或制作箭矢,反映了狩猎经济的精细化发展。
三、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打破理论局限:巨型阿舍利手斧的发现直接否定了“莫维斯线”关于东亚缺乏先进石器技术的论断,证明中国西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对称性与刃缘修整水平,与非洲、欧洲同类器物相当,为研究东西方史前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视角。
技术演进链条:从旧石器早期的手斧到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马鬃山遗址群完整呈现了石器技术从重型工具向微型化、复合化的演变轨迹,填补了中国北方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关键缺环。
环境适应研究:细石器遗存的广泛分布,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极端干旱环境下的生存智慧——通过高效工具系统开发草原资源,为理解早期人类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提供了实证。
四、保护与研究现状
目前,马鬃山古石器遗址群尚未单独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周边相关遗址如马鬃山玉矿遗址(战国-汉)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术界对该区域的关注持续升温,2025年发现的巨型手斧引发国际考古界热议,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改写东亚旧石器文化史。未来需通过系统考古调查,厘清遗址群的空间分布与文化谱系,为人类演化研究提供更完整的证据链。
五、未解之谜与未来方向
阿舍利技术传播路径:马鬃山手斧与非洲、欧洲同类器物的相似性,是否源于早期人类迁徙或独立演化,仍需进一步基因与技术比对。
细石器文化的族群归属:马鬃山细石器遗存与蒙古高原、中原地区的关联程度,需通过更多测年数据与类型学分析揭示。
环境变迁影响: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对该区域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尚待结合古生态数据深入研究。马鬃山古石器遗址群作为“一带一路”文明交汇带的重要节点,其考古发现不仅重构了中国西北史前史,更为理解人类文明的多元起源与互动提供了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