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奇石具象问题浅析

时间:2023-11-24 来源:华夏奇石网 作者:曹文庆 点击数:

绝大部分奇石,都会或有造型,或有图纹,或兼而有之。奇石中的造型和图纹,又往往能拟人、状物或表现场景等,即一般说的具象。奇石之蕴涵、寓意乃至最核心的美等,也大多要从具象中来。都充分说明,厘清具象问题有现实意义。

一、须正确理解像似

既然具象,按常理就应该是越像或者说越似所拟之人、物或场景等越为上品。但存在不同意见,多年前就有人搬出齐白石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批评作者。此语流传甚广,王朝闻著《石道因缘》之“不似之似”篇和秦牧著《艺海拾贝》之“酷肖”篇均有引用。出处大抵有两个:一是胡佩衡、胡橐〔tuó 〕)合著《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之“腕底有鬼神”篇中记述;二是中国美术馆编《齐白石绘画精品选》(人民美术1991年2月版)所收录的一张《枇杷》画上题记。前者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后者为“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语序有差异,前者是记述可能有误,后者有画为凭更确切,王朝闻等引用并流传的是前者,不过意思一致。

齐白石语实为古往今来人们讨论像似问题之延续。如北宋苏轼就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元汤垕〔hòu〕则讲:“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明沈颢著《画麈〔zhǔ〕》要求临摹:“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石涛亦题诗:“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与齐白石同时代的黄宾虹也说:“画贵神似,不在形似,所以不似而似者,为得其神似。”只是很遗憾,这些论述都过于简略,不大好懂,包括批评作者那位也说得很含混。

反倒是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年著《谈美》之“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篇给了答案。认为各种艺术都“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却要“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而且“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简言之,就是模仿产生“似”,创造产生“不全似”。因模仿会有范本,按朱先生说乃“依样画葫芦”,“似”属必然,但难免肤浅;创造要出新,照秦牧“酷肖”篇中话为“比现实站得更高”,是很像却又现实中无迹可寻,故称“不全似”,但容易脱离实际步入虚幻。所以才需要两者结合,应既“似”又“不全似”,从而形成互补,消弥肤浅虚幻,获得真实却异于现实效果。

古今众人所言“似”包括“形似”,明显与朱先生之“似”同理,也属模仿,是单纯地像;“不似”包括“神似”,则与朱先生之“不全似”同义,亦属创造,是已跨过现实成为非现实之像,并非真不像或真不似。相应地,齐白石语“似与不似之间”,也实为“似与不全似之间”,犹如朱先生既“似”又“不全似”翻版!对于奇石具象,最理想状态也应该是“不全似”,求之不得才求既“似”又“不全似”,仍然不成则只好退一步追求“似”。就是也必须以像或者说似做基础,并在像或者说似基础上求超越,绝非成为真不像或真不似。真不像或真不似会成胡诌,那叫自欺欺人!

不过,奇石也有特殊性,即其躯体包括外表全由上天赐予。人却在后天发现中,反过来要求这些躯体和外表适配人类心目中具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由此决定了奇石所具之象能有些像或者说似已极不易。若能到真像所拟之人、物或场景程度,则已近乎实现超越达到“不全似”。也因此使得,现实中具象到稍有些像就很受青睐,比较像已能受到既“似”又“不全似”般推崇,若极像一定追捧爆棚,台北故宫“肉形石”可为例证。

奇石具象问题浅析

齐白石画《枇杷》(复印自国家图书馆藏书)

二、崇尚弘扬正能量

奇石由上天赐予躯体和外表,并由人从这些躯体和外表中发现所具之象,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仅止于发现。即便在发现后,按照赏玩奇石基本规律与规矩,也不允许人去干预。而上天赐予奇石躯体和外表之过程,却又非常偶然随性,既无所谓动因也不存在目标,纯属自然界各种不同因素机缘巧合。这些巧合中,可以有挤压、断裂、崩塌、溶蚀、浸染和水流冲刷与搬运以及风沙吹磨等多种方式,使得造就结果,即人类心目中所具之象,千姿百态,可能无所不包。

人们都知道,奇石并无实际生活用途,唯一功能就是供人赏玩,使人通过赏玩获得精神享受,比如愉悦、快乐、惊喜、满足包括感悟等等。奇石所具之象无疑也要为人们赏玩服务,并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奇石给人精神享受主要源泉角色。但人有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等天性,同样的人、物或场景,有些能被人喜欢带给人快乐,却也有些会被人讨厌带给人愤懑……奇石具象所拟之人、物或场景,若也是被人讨厌、带给人愤懑的,人们精神享受就会化为泡影直至变为折磨。而既然不能从中得到精神享受甚至反成折磨,人们就会主动远离,使其失去存身之地。这也决定了人们对奇石所具之象有选择性,招人嫌、惹人怨、使人烦等负面题材,会不受待见,乃至反成累赘。

也正是人们对奇石所具之象的选择性,使最受崇尚和欢迎者,都大多集中在清秀、典雅、祥瑞、朝气、阳光、诚信、自尊、友爱、公平、包容等符合人们美好良善愿望可弘扬正能量方面。当然,也有一些所具之象可能说不上有无正能量,但又确实像某类人、某种物或某个场景,甚或是符合了朱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之“形体美”篇中说的“平衡或匀称”原则并成为单纯的美之形体,显然也属可赏可玩类型,只是意趣会相对降低。若用古玩行大热门瓷器比喻,则有正能量者可称官窑,说不上有无正能量者为民窑,至于有负面意涵者则连做瓦片资格都没有。

奇石具象问题浅析

《岁月》 17×16×12cm 新疆哈密彩泥石 作者自藏

 

三、融为美之综合体

奇石能供人赏玩,说到底还是由于美,是奇石之美让人获得精神享受,也就是朱先生在《谈美》之“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篇中说的用来解人“精神上的饥渴”。从这个角度说,奇石所具之象就是奇石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奇石的其它特征,包括古人讲的瘦、皱、漏、透和现代人总结的质、色、皮、意,以及图纹具象石之外形和造型具象石上图纹等,一起构建成美的综合体。在这种美的综合体中,至少有两大因素能影响美,需给予特别关注。

第一大因素,还是所具之象本身。清秀、祥瑞等可弘扬正能量题材所具之象,最受崇尚和欢迎,但并不代表这些题材所具之象都一定美。美的所具之象,须能表现出所拟之人、物或场景的特有旨趣气韵,如表现儿童要活泼、龙虎要矫健、树木要繁茂、江河要蜿蜒、集市要喧闹、风景要秀丽等等。相应地,若似儿童却呆滞、称龙虎显羸弱、做树木全枯萎、读江河无曲折、看集市近荒芜、讲风景皆凌乱……别说不像,就是真很像也极乏味。而且,真像活泼儿童或龙虎等,也有全貌或局部之别与可爱或可憎之分,比如只能见背影或有不雅变态之处,就也可能离美较远。猫够可爱,病猫恶猫不讨人喜;鱼最鲜香,脏鱼臭鱼让人掩鼻。奇石所具之象,除了选题材,分辨旨趣气韵同样不可或缺。

第二大因素,是所具之象和其它特征融合。多年前作者发表《漫话奇石质色》(载《赏石》2010年第4期)中提及,曾有老师比喻:一块煤渣,就算有着维纳斯般的优雅造型,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但其收藏价值也是有限的。该比喻说明所具之象须由合适的质搭配。其它特征如色、皮、意和古人讲的瘦、皱、漏、透,以及图纹具象石之外形和造型具象石上图纹等,也一样要与所具之象协调。如描述儿童用灰暗污浊、涂抹江河拿红斑紫痕、图纹生动却外形三尖两凸包括歪斜偏扭或断裂残破等,就未必能得认同。所具之象与其它特征融合,目标是让赏玩者舒服,能畅心快意、怡情养性,不搭配、不协调乃大忌,由于这些都很难被归为美。

总之,奇石具象,最终还是要以美为最高原则。所具之象与所拟之人、物或场景相像或者说相似属于基础,题材可弘扬正能量堪为重点,融合成美之综合体则是终极期许。就是说,唯美才是核心,尤其在取舍时,用美进行检验、审视与品味,也许真能开辟捷径并收获惊喜。

作者简介:

曹文庆,网名尚文石。河南卢氏人,供职于中国石化所属第二大企业中原油田。接触石头10余年,在各地专业报刊发表奇石理论文章30余篇,有小公众号《看石说文》自乐。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赏石爱石,文明评论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名家往来-祁文石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祁文石
祁文石
洛阳市赏石协会会长
河南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
祁文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