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赏石的核心,是发现的乐趣

时间:2019-10-15 来源:葳蕤的石空 作者:七 月 点击数:

赏石的核心,是发现的乐趣。尽管石界的共识,认为“奇石是发现的艺术”,近年又提出了“奇石是表达的艺术”的创新理论。依个人多年赏石经历的切身感受,觉得赏石的真正魅力,是在于发现的乐趣。

奇石,是普通岩石的特殊个体。它不是金玉之质,它不是固定价值的认知,它是充满期待的憧憬,它是突破经验的惊喜,它有一种神奇的诱惑,把你带入一种新的场域,因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赏石的发现,其实就是从奇石上去发现自己。这种发现,不是品质商品的选购,不是时尚潮流的追逐,不是对外物价值的简单判定,而是石我撞击的共同升华。它作用于赏石主体的意义,是对神秘自然的探索心理的满足。宗白华说:“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这种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美'的源泉”。奇石中那些吸引人去发现的东西,便是这种活力,它发出一束光亮,给生命呈现新的色彩 。赏石发现的魅力,便是从外在物象与内心世界建立起一种普遍、丰富的精神关系。或图象、或形象、或景象,总能让万事万物皆着我之情感色彩,化景物为情思,将奇石的毎一点滴发现,化为内心的一片风景,让心灵翩然起舞。
赏石发现的趣味,是赏石主体的内省体验,是其自主意识的呈现,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对生命维度的拓展。赏石的发现,有对表现的探索,有对形式的领悟,有对气息的感受,有对细节的考究,有对内涵的挖掘,有对文化的寻踪,有对艺术的观照,任由思绪在新的场域驰骋翱翔。自然造化的奇石,从自然到人文,从宏观到微观,从天序到哲理,都有太多的奥妙与未知,在不断地发现中令心灵即兴而舞。在人石交融的自我陶醉中实现生命的超越,达到天人同化的自我升华。贾平凹曾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赏石发现的乐趣,让我们知道:奇石之有趣,实乃是人生之有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领略自然,便是发现自己。 
或问:你这个观点,与“奇石是发现的艺术”似乎有冲突?不,奇石需要发现没错,是否是“发现的艺术”未必尽然。我体会的赏石发现,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包括到自然界去觅石,到市场去购石,在家中赏石,对奇石解读、赋意、命名、赏析,人石交融中不断产生新的感动,即从整个过程中发现一切让人感兴趣的东西,我不知道这其中有好多够得着艺术审美范畴。况且,赏石的兴趣在于它实实在在地让人愉悦,并非因它戴着艺术的头銜才去喜欢。艺术很高尚,但艺术不是凭标签来确定的,艺术与非艺术,毎个石头间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我赏石在乎奇石的实质性表现,但不想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贴标签。我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除生活必须的物质条件外,是改善生活使之有趣,让日子过得充盈,让精神不致空虚,让赏石过程不断给生活掺入调味剂,让生命的意义更添几分色彩。

 

赏石的核心,是发现的乐趣

 

又或问:现在不是提倡“奇石是表达的艺术”吗?赏石提倡表达很好!本来,石境属于个人游弋的精神空间,有时也会“嘤其鸣也,求其友声”。我也很愿意自己有独到的体会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引起共鸣。发现了奇石的最佳观赏角度,给它上座、赋意题名,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基本的表达绝大多数不是出自内心,而更多瞄着市场,是不是这也算是艺术的表达?窃以为,赏石表达要有艺术性,或者称得上是艺术的表达,须是独有的表达形式表现个人独到的赏石领悟,我觉得这要求太高。如苏轼的《壶中九华》诗:“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千金归买小玲珑”。灵珑孤绝的石头,人石交融的心境,算是用诗的艺术表达。上海保利华谊以翦淞阁藏古代砚山为素材,创作的“叠山長卷”【万里江山图】特展,是一种特殊展演的艺术表达。最近见到胡抱石的《天空高高常挂月》(图1),石诗书印合而为一的制图,体现一种文人趣味的艺术表达。
赏石艺术表达应非局限于一定的形式,可以是美文,可以是诗词,可以是展演,任何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某种形式都可借助,但不应模式化、套路化。赏石艺术表达,不能改变奇石的主要角色,以台座抢位、画蛇添足。必须以奇石为主体,以发现为基础,并以自已的方式,反映个人的赏石感触。换言之,这种表达即个人独创的作品。没有个人对奇石客体内蕴的独到发现,没有个人在赏石发现中的切身感受,不是自己此石此时、此情此境的内心独白,不属于自己独到的表达方式,不是奇石个体量身定制的独创。只见做作矯情的浮夸粉饰,司空见惯的摆拍招式,何谈表达?又何谈艺术的表达?

 

赏石的核心,是发现的乐趣

图2
记得数年前,我收获了当时命名为《三清胜境》的特殊墨画石(图2),第一个让我下决心收入囊中的理由,便是其复杂变化的纹理,必须经自然内力的多种变换作用,才能出现如此纵横、明暗、曲直、疏密的特殊结构。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我每一次对它的赏玩,似乎都有新的发现与感受:由形式到构成,由墨味到笔意,由平面到景深,由幻境到神话,由仙道到云山,由人物姿态到呼应关系,一次次的刷新曾经的感受。它的余味导致它的不确定性,却让我愈看愈奇,愈赏愈新,如入太虚幻境,幽赏未已,遨游不尽。但让我怎么去表达,大概还没表达出来,就又有了新的发现。

 

赏石的核心,是发现的乐趣

图3

叧一枚自己爱不释手的是长江水墨石《兰亭雅集》(图3),奇石画面呈墨分五色的浓淡变化效果。墨味儿线条色块的明暗聚散,本身给人内容丰富、素洁清雅的整体感受,里面影影幢幢似有许多古人,既是一种意象,也是一种表现,更蕴含深邃的内容。神奇的是此石顺看、倒看、翻转背面看,画面构图、意韵都能成立。而赏玩过程中,对墨色、线条与构图的组合变化关系,艺术表现的理解,以及画面景深的延伸,历史人文的联想,每每都有新的感受。说到表达,于我而言,任何外在形式的推演展示,都无法体现随机变化着的内心活动。

所以,玩石这么些年,发现艺术的冠冕堂皇,与表达艺术的高雅创作,都与我缺少缘分。真正让我欲罢不能的,还是赏石过程中不断发现那些未曾揭示的造化之美。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名家往来-寿嘉华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寿嘉华
寿嘉华
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
中国地层委员会主任
中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
寿嘉华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