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多维形式互构的“形态美” ——与高峰先生切磋乌蒙磬石的审美价值

时间:2021-06-10 来源:中华奇石杂志 作者:徐忠根 点击数:

多维形式互构的“形态美” ——与高峰先生切磋乌蒙磬石的审美价值

最近,我应邀出席贵州省毕节市观赏石协会举办的赏石沙龙活动。本次沙龙活动设在该市七星关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来自上海、湖北、广西、河北等地的实力派藏家玩家们,利用两天参观交流机会,了解该地区赏石资源开发和近期市场概况,尤其对名声鹊起的乌蒙磬石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我在逗留期间,多次与“自然传奇”馆主、当地协会会长余有华、“石者高峰”馆主高峰、“素石”馆主钟杰、“品石居”馆主李模有等资深人士,就乌蒙磬石自然特征和审美价值进行探讨。

我于十多年前曾从《贵州奇石》画册中阅览过乌蒙磬石的图片和简介,对该石种“形态美”留有很深印象。这次乘前往产地机会,通过从石农处了解采挖乌蒙磬石的经过,对该石种形成条件、自然特征和物质属性有了进一步感性认识。特别是与“石者高峰”馆主高峰先生交流时,对乌蒙磬石“形态美”的审美价值,不时产生认知共鸣。高峰是一位资深赏石家,已有二十多年赏石经验,近年来先后将其藏馆分别迁往成都、毕节两地,收集了数量可观的乌蒙磬石,由此我与他切磋时,涉及话题始终离不开“形态美”特征。此文,我将与其切磋的全部内容逐一梳理,依据形而上美学思辨,从不同角度评论乌蒙磬石“形态美”审美价值。

多维形式互构的“形态美” ——与高峰先生切磋乌蒙磬石的审美价值

一、形式与形态的互构协调

我与高峰切磋乌蒙磬石“形态美”过程中,最先提到形式与形态的互构协调。他认为,乌蒙磬石多维形式变化较为突出,既反映整体互构的受力面貌,又隐现局部形态的形变细节,这种内外相济的互融构形,聚合着三维空间的“雕塑符号”。我对此表示理解。根据自己的赏石经验,乌蒙磬石感官形式确实存在多维性,整体反映的是类雕塑形态美,局部表现仅是形体中的形式美,只有适应多维形式的视觉传达,才能渐入对既成形态的审美想象。

在三维视觉领域里,利用简单多面体的透视方法,即可把握形式变化的互构关系,这对于识别形体对应点匹配是十分重要的。所谓的“互构”,即乌蒙磬石整体在内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运动中形成的互涉关系。似乎有一条微妙的法则,使其自然形态在多维形式作用下保持和谐。鉴于此,评析乌蒙磬石的形态美,应以雕塑艺术的“形态学”概念逻辑为基础。雕塑艺术“形态学”,涉及的塑造对象是人或动植物等生命体,通过形体塑造展示形象美和意蕴美。根据生物形态学原理,倘若只注重有机体的局部形态,忽略总体结构的相互联系,则难以抓住形态变化特征,只有把生命形式与有机体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成为协和性的形态系统。

针对乌蒙磬石类雕塑“形态美”特征,在此转引“形态学”原理,诠释形式元素与形态结构的关系,不啻是逻辑判断的合理切入点。环视赏石领域多元化拓展趋势,随着新兴观赏石资源不断开发传播,渐而渐之改变对造型石形式美的审美关注。观赏石所有的形式美感,不仅仅具备符号特征意义,而且涉及到观赏者对构形元素的领悟。任何事物的表象形式总是存在于整体之中,只有在形式与结构产生互变的状态下,形态美才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且各部位细节更能激发审美联想。

依据“格式塔”心理美学术语,针对赏石审美中的形状、形式和结构,视觉印象是不可捉摸的,随着心理变化会被瞬间分割或分离,然后逐渐回归至形状或形态的实际存在。通俗一些解释,即在赏石视感经验中,每一种形式元素都牵连到其他部位,整体形态之所以呈现完整性,就因为各个构形元素都保持相对关联,由此致使视觉器官不断适应“形变”。

多维形式互构的“形态美” ——与高峰先生切磋乌蒙磬石的审美价值

二、局部与整体的互融贯通

乌蒙磬石属碳酸钙类石灰岩,形成于6~7亿年前的元古代,分布在贵州省毕节市境内,尤以七星关区、大方县、威宁县分布最广。乌蒙磬石以“瘦、漏、透”为显著特征,多呈卷伸、盘虬或悬吊之态。因受风化水蚀及矿物浸染,原岩呈现灰白色,且质地致密,稍受叩击即能发出清脆音响。虽说乌蒙磬石“瘦、漏、透”显著,表象与太湖石、墨石极为相似,其中“瘦”的表征与英石相似,但整体结构能保持连贯性形变。若从物质属性产生的连贯形变分析,主要源于内部多合结构的张应力。 

高峰认为:四大名石有“瘦、皱、漏、透”共同特征。如太湖石的孔穴相通,筋络缠结之美;灵璧石的巉岩峥嵘,玉振金声之美;英石的皴皱裹体,瘦骨嶙峋之美——乌蒙磬石的质感和表征,虽与此类石种较为相似,但毕竟不是形成于相同地质环境,物质属性与构形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如若一味以“瘦、皱、漏、透”作为审美依据,则难以对其形态美作出客观评介。

我认同他的看法,鉴于乌蒙磬石“形态美”,必然存在与形式对应的完整性,因此评析整体形态既不能分裂成简单元素,也不能笼统包含在其他元素之内。

高峰观点有其理由,任何形态奇谲、形象清晰的造型石,石体中的“瘦、皱、漏、透”形式,既分布于局部,也分布于整体,对于每一个形式美解读必须是独立的,避开形式美与空间美实质关系,则不能突出自然构形的生动性。因此鉴别乌蒙磬石的“形态美”,必须将局部与整体形式结合起来,只有把握了形式因素的互构关系,才能从艺术角度给予恰当评价。由此断定:多维形式形成的互构特征,对于鉴别乌蒙磬石整体变化与局部变化关系,无疑起到调整审美心理的合理作用。

多维形式互构的“形态美” ——与高峰先生切磋乌蒙磬石的审美价值

三、体块与块面的构形基础

谈论乌蒙磬石形态美,离不开体块与块面之间的结构关系。所谓体块,即指每一处突兀或凹陷石表的局部存在;块面主要指石体受光角度不同,形成不同明暗的表面,从而在视觉中产生不同效果的形态。

高峰认为:“乌蒙磬石”的块体与块面结构,在互衬互变条件下,形体结构具有动静结合的特征,这在绘画与雕塑中皆可发现‘形态美’互构关系。实际上在当代赏石感性审美驱使下,审美认知必然会朝向多维空间衍生。随着审美情趣偏重具象化,乌蒙磬石的形式语言和构形元素,将会引起业内关注。”谈起动态审美的特质,就是要在赏石实践中突破古代“审美标准”的框框。因此评价乌蒙磬石的体块与块面关系,仅仅限于“瘦、皱、漏、透”形式,必然难以诠释多维形式架构下的“动态美”。

“形态美”不同于“形状美”。“形状美”是指物体固有的外在美感,其状态在视觉空间中是不变的。“形态美”是指随着审美心理变化,物体在视觉空间中虽会产生瞬变,但形态的定格仅在某个时间段。根据这种区别,如欲揭示乌蒙磬石形态美,唯有依据艺术形态学原理,把握“体块”与“块面”制约关系,才能诠释“以形化象”、“以象入境”的动态意蕴,这是解读体积语言的必要过程。依据“形态学”原理,如欲揭示乌蒙磬石类雕塑形态美,关键在于对多维形式的解读,始于“形入于眼”视觉启示,通过意象运化进入特定审美意境,继而又从情感意欲返回现实。

所以说,形态美反映的体积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空间属性,即石体体积、结构、色泽、叩音等构形因素的组合,具有质感特征、形式特征和时空特征。正如高峰所言:“该类石种既为造型石,就不能无视形式结构的组合关系,只有将多种形式元素联系起来,通过主体联想与形象描摹,审美判断才能趋于合理。”我认为确实如此。对乌蒙磬石体块与块面制约关系的探索,首先应将审美注意落实到古代感性判断基础上,同时将“美的因素”置于现代美学范畴加以考量,如此才能作出符合艺术形态学的学理判断。

多维形式互构的“形态美” ——与高峰先生切磋乌蒙磬石的审美价值

四、阳刚与阴柔的形意律动

近几年里,高峰专心研析乌蒙磬石的物质属性,逐步谙晓形态构成的各种特征,他在谈论“块体张力”的动静关系时,提到构形中存在的沟壑孔洞表征,此乃水渍土沁所形成,似乎给人一种“体无完肤”的感觉。对于这一难以表述的形态特征,他用“水滴石穿”成语形容。我当时仔细观察过各种形状的沟壑孔洞,无论是浅窝、深洞或通孔,明显显现长久经受外力的痕迹。此类石头经过清理,“体无完肤”的表象毫无掩饰,刚柔共济的形变隐隐透发处内部的张力。

观赏石不同形态美,对于艺术本性的揭示,既是多元的又是独立的,由于形式反映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奇美的石头都具有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依据现代美学解释,观赏石立体构形以“形、质、色、纹”为造型要素,以“点、线、面、块”的变化为视觉依据。乌蒙磬石“形态美”,就是凸显了多维形式与整体结构的制约关系,说明形态结构对于形式反映具有反作用。石体结构的每一处变化,必然存在形式随之改变的可能,这种由互变产生的视觉效果,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感”。上述观点出于感性认识,以“水滴石穿”字义理解,即为“以柔克刚”。正是这一“体无完肤”的形容,揭示出“刚柔共济”的形意律动。

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他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品的实际形态,就是它的视觉外显形式。根据这一学理推断,高峰所言“体无完肤”,实际就是凭借审美感觉,领悟“力的结构”与“视觉形式”关系。乌蒙磬石显著的“漏、透”特征,反映在浅壑、深洞、通孔的不同分布,这些特征具备生成形象或景象的条件。若将形式与结构联系起来,通过对比物质属性与造型规律,感受阳刚与阴柔的形意律动,就能籍此领会暗合某种意蕴的形态美。

多维形式互构的“形态美” ——与高峰先生切磋乌蒙磬石的审美价值

五、形态与空间的传达界限

高峰认为:“乌蒙磬石与传统名石相比,虽说物质属性与形式特征基本相似,但石体构形规律仍有不同之处,而且形式美的空间传达效果也不一。从形体结构关系讲,体块、块面之间的变化,与整体形变存在相互制约的结构联系。”我顺着这一话题进入思考:当今赏石审美意识蜕变,突出之处就在高扬感性审美。虽说东、西方形体意识存在着表现与实用的差异,但形态元素的作用,必然会以“形象”附加值而进入审美视野。“形态元素”对表现审美对象起着关键性作用,作为造型石类的乌蒙磬石,这些元素大多反映不同部位的变化,而形态美在三维空间的传达中,却是多维度、有深度的物体形象。

传统“瘦、皱、漏、透”形式美,反映在石体不同的位置,也有单一形式独立存在,按照审美判断习惯,容易被分别或单独解读,某种程度上就会疏离与形态美的关系。我们既然把乌蒙磬石不同类型的形态,归入到了类雕塑范畴进行探讨,就不能忽视整体结构中的“形态要素”。依据视觉心理学分析,赏石艺术的形态元素若与雕塑艺术相比,在视感反应与空间传达之间有着共同点,即通过审美者对空间形体的感受,发现形态元素的构形作用。

赏石文化复苏以来,随着多元化审美不断推进,人们对色彩、纹理、线条、轮廓的关注,逐渐偏重于解读体块与块面特征,这一倾向既揭示了古人赏石不重形而重意,又揭示了今人赏石既重形也重意。“形态元素”在乌蒙磬石自然构形中,既拓展形式语言的表现范畴,又凸显类似雕塑的视觉传达,由此触发审美意象进入活跃的思维空间。换言之,在这样的审美条件下,主体不是将客体看作顽拙的石头,而是受空间传达的作用,停格在某种协调的、灵动的视感范围中,进而发现形态流变的潜能。

六、奇巧与顽拙的写意格调

高峰还对乌蒙磬石多元形式互构特性,提出“奇巧与顽拙”互为对立、互为融合的形态,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凸显出美的“写意”格调。乌蒙磬石多维形式结构中出现的“奇巧”与“顽拙”,实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由于这种审美特性符合视感与情感需要,因此在解析两者相互作用时,无论是“露巧藏拙”抑或“露拙藏巧”,对于表现形态美是互相贯通的。我想起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理论家的方法,在于应用那些作为基础的普遍假设或者‘原理’,从而导出结论。他的工作于是可分为两部分:他必须首先发现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推导出结论。”

中国传统艺术有轻象重意的审美倾向,无论绘画或雕塑,为了表现以形化神的精神内涵,大多不刻意追求形似,这种倾向在水墨画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前文已谈到乌蒙磬石具有类雕塑艺术特征,鉴析此类石的形态美,由于外部构形受多维形式制约,难免出现体块与块面之间的不协调,但在部分形体变化中反而会出现“巧拙美”。诚然,观赏石物质属性是决定构形特征的重要因素,但审美主体如欲评价其自然艺术性,就不是仅停留于客体的外在构形,而是关注各个形式特征可能具备的潜质。

 应当指出:“美的形式”并不能反映整个形态,故不宜视为全部判断的对象,在评价多维形式结构时,必须把握住审美对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美”反映的是一种独立形态,作为形态中的判断对象,可以据此评判其表现内容所起的作用。进一步讲,“多维形式”体现审美对象整体美的内容,具有明确的、独特的构形特性,由此与美的内容形成对立统一体。显然,高峰谈到乌蒙磬石形态结构中“奇巧与顽拙”的关系,乃是“形变生象”、“观照生意”和“意象共生”的经验之所在,因而在观石、悟石受到随势形变诱惑时,便能领悟对立形态的深层韵意。

多维形式互构的“形态美” ——与高峰先生切磋乌蒙磬石的审美价值

多维形式互构的“形态美” ——与高峰先生切磋乌蒙磬石的审美价值

七、“叩石与罄音”的心灵抚慰

高峰在陪我欣赏石馆里的藏石时,不时用手指轻叩数方形态极佳的乌蒙磬石,随之发出清脆悦耳的音响。我开始并不太在意,因为印象中灵璧石、英石经叩击后,也会在不同部位即刻发出悦耳之音,经他多次叩击,不禁也对此产生兴趣。依据地质学定义:碳酸岩类石头,由于地表物质形成原理所致,埋于地下的石头结构致密,石质成分坚硬稳定。再以物理声学解释:扣击石体,发出清越声响,其声波传送过程实际就是自身能量传送的过程。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是依靠石体内部特定的介质。

我以往对乌蒙磬石的了解,鉴于其形成过程、属性原理和结构特征,对某些玩家提出的“质坚声脆”这一评价,并不在意。高峰一边叩击石体一边向我提示,乌蒙磬石“叩之若罄”的原因,涉及到声学知识,因整体质地细密与部分结构松化,由此在不同介质传递下发出不同振动效果。按照物理声学理解:声,即物体振动所发出的波响传递;音,即声生於心的韵律感受。声音是个组合词,人类对声响的感受更偏向于“音”。因为“声”的大小、高低和长短,决定音量、音调和旋律,对影响人的情绪起着重要作用。由此,高峰赞美乌蒙磬石“叩之若罄”,并非出于对叩石之音的常态感受,而是把握住了该类石物理属性的音韵效果。这一看似平常的评价,却让我领悟到资深玩家的鉴赏能力。由此想到:美石着实能引发人的审美情趣,而在玩味时又能聆听自然之物的清越之音,不啻是一种身心享受和灵魂召唤。

结语

前文已经谈及乌蒙磬石作为造型石,具有类雕塑艺术的构形特征,鉴析此类审美对象,通过解读“形态美”连贯性,揭示其多维形式的互构规律。观赏石的物质属性决定构形条件,但形式表现才是决定形态美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条件下,审美主体如欲揭示其自然形态艺术性,不是停留于描摹客体的外在形象,而是依据艺术的、美学的、科学的因果逻辑,综合各个特征所存在的潜质,由此明确多维形式互构关系的最终走向。

因此,我们评价乌蒙磬石的审美价值,必须引用艺术形态学原理,把多维形式合理地联系起来,深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有面到体的综合解读。只有把握住了“形态美”的构形特质,才能达到主、客观照的审美契合。这种动态的审美意识,不仅关系到对古代赏石审美方式的继承,而且关系到拓宽当代赏石审美视野的跨越。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赏石爱石,文明评论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名家往来-张建军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张建军
张建军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中国收藏家协会扑克牌收藏委员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收藏协会扑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张建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