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不废江河万古流——为切割打磨石正名

时间:2014-10-01 来源:奇石网 作者:侯桂林 点击数:

——为切割打磨图文画面奇石正名

不废江河万古流——为切割打磨石正名

一、不可接受的石种歧视

  在我国赏石界,对于经过人工切割打磨后发现的图纹画面石还能否称其为“天然奇石”和有无收藏价值一直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经过人工切磨的图纹画面石都不能称为“奇石”,他们将这一石种定性为“工艺石”或“造假奇石”,因此观赏价值不高,更没有收藏价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单就图纹画面石而论,不管是纯粹的原石还是经过人工切磨后再发现的图纹画面石,它们都是“源于自然,取法自然”的天然石质艺术品。而且经切磨出的图纹画面石画,更具有特殊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同样可称为天然奇石。

不废江河万古流——为切割打磨石正名

  笔者始终认为,观点相左本无所谓。因为赏石这门文化艺术本来就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差异。赏石者受各自文化艺术修养和理论水平的制约,对什么叫“自然美”和什么可称“奇”的理解和表达同样存在着概念上的区别和理论上的争议。但问题是,在赏石界持前一种观点,手里又握有“决策权”的某些专家或权威们的观点,对我国赏石文化事业和奇石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的抹黑作用和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就不能再以无所谓的态度而等闲视之。因为这些专家权威的“话语权”已经在奇石展览和奇石艺术鉴评中转化成了“决策权”。在不少展评活动中,他们变化着制定的所谓“规则”,先是“切割打磨石不得参展”。在受到石友质疑后,又改为“可参展但不能参评”。再次受到抵制后,又改定成“可评奖但不能评高奖”。由此可看出,这些“三变不离其宗”的规定,是对物美价廉、深受广大石农、石商、石友所喜爱的切磨画面奇石这一特殊的石种持了排斥和歧视的态度。对于石种歧视的不可接受,笔者几年前曾发表过《还是百花齐放好》专文进行过论争。但人微言轻。很难改变哪些“规则”的不公与不平。今再撰《不废江河万古流》长文,试图为受到歧视的切割打磨画面奇石正名,为热爱这一石种的人们讨回公道。

不废江河万古流——为切割打磨石正名

  二、“半壁江山”废不得

  在中华赏石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经人工切磨(初为锯磨)的图纹画面石历来为国人所珍爱并予极高评价。举云南点苍山“大理石画”为例,远在唐代其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已为文人学士所高度肯定。唐相李德裕这位奇石鉴赏大家、收藏大家曾作诗赞曰:“藴玉抱清晖,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到明清两代,文人墨客对大理图纹画面石的欣赏、收藏和赞颂几近于狂热。如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对大理石画之奇之美的赞叹更是语出惊人。他在游记中说:“大理石块块皆奇,俱绝妙着色山水,危峰断壑,飞瀑随云!雪崖映水,层叠远近。笔笔灵异,云皆能活,山如有声,不特五色灿然而已。故造物之越出越奇,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对大理石画之研究与论述、挖掘得更加深入,他说经过切磨、装饰过的“大理石屏、或插屏或挂屏都属清赏之物”,并首次定名为“天然石画”而“非笔墨所能造成”。阮元为大理石画的鉴赏与收藏撰写过多篇品题和诗赋。如“画家能写景,妙与诗情通,人力不能到,始识天有功。北宋虢山石,幻出月与松,欧苏共题赏,画法擬毕宏。今之点苍山,石画出中峰,溯画所自出,五色生山龙“。我们从这首诗里还进一步获知,北宋大文人欧阳修和苏东坡也都是图纹画面石鉴赏和题咏者和收藏家。(有考证“虢山石”产自河南,但同属图纹画面石类,如今河南产国画石等亦是切磨石。)

  通过以上简略的研究和介绍,经过切割打磨出的图纹画面石能否称作奇石,有无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争议——我们的前贤古圣都已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为进一步说明,再引用阮元诗句中更明确的观点。诗中说:“点苍山里石,绘画皆天生…此物自不朽,造化诗无声。”这“天生”、“不朽”和“造化”等用词均说明,“石画”虽经过切磨而显出,它仍然属于自然天成、天造地化而不朽之物。

  切磨图纹画面奇石因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钟爱而流传甚广,远在明王朝地方官吏通过各种手段将大理石画上贡至京都供帝王将相玩味品赏。甚至在日本等海外赏石家都视之为“珍宝”而收藏。至民国时期,石文化学者张轮远著《万石斋大理石谱》的问世,更将大理石画之观赏要素“形、质、色、纹”及其审美价值、收藏价值体系做了全面论证,成为“好石者圭皋”。当今名副其实的大理石画研究专家章用秀先生在其专著中指出:“大理石画是我国名石中充溢着诗情画意的神奇仙品(虽经过锯切磨光等几道工序),是大自然特殊的、罕见的、不同寻常的造化结晶…为藏家所重。”

  切磨图纹画面石文化是我国传统赏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但不可因石种偏爱而歧视,更不可将它们污名化而抛弃。反之我们必须认真地继承与弘扬。事实上,今天国内石市上大量涌现出的切磨画面石已占据奇石品类的半壁江山。除大理石画外,石都柳州推出的“国画石”(草花石)“彩霞石”,赏石大省山东推出的“临朐五彩石”、“费县天井(景)石”、“尼山草花石”和烟台“福山梅花石”;河南洛阳推出的“嵩山水墨国画石”、“黄河日月石”、

“荷花石”、“牡丹石”、“竹叶石”;山西推出的“历山梅花石”、“古城黄河日月石”;西域青海、甘肃推出的“七彩石”、“桃花石”;内蒙古推出的“巴林色彩画面石”,南国广东韶关推出的“乳原彩(禅)石”、湖南古老的“浏阳菊花石”、湖北的“恩施菊花石”、“三峡画面石”,云南的“树化彩玉石”,南京的“硼美画面石”,“切磨雨花石”以及江苏东海的“水晶磨制石”,辽宁的“玛瑙切片石”等等都是外璞内秀,自纯自真,五彩纷呈。“亦是丹青亦是诗”的图纹画面石真是层出不穷,他们的共同特点之一都是因被切割打磨后而温婉如玉、引人入胜。同时它们物美价廉,销售量大。让各地石农、石商赖以生计而获得实惠多多。因此说,“半壁江山废不得”。我们都应以仁者胸怀祝福切磨图纹画面石有更光明的前景。

不废江河万古流——为切割打磨石正名

    造化之秘与心匠之运

——为切割打磨图纹画面石正名之二

/ 侯桂林

先写了《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正名文章,回头再看,感性表达有余而理据表释不足,故而再撰此篇,以图前后呼应。

  毫无疑问,“天然性”是奇石的主要特征之一。奇石之所以称奇,是因为它们稀有、罕见和特殊,其审美价值首先是妙在鬼斧,贵在神工。由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奇石,人们习惯的称为“原石”或“原汁原味原生态观赏石”。但是不应该忘记,由原生在卵石表面上的图纹画面原石,在离开了它的原生地而成为“石质艺术品”之时,它已不再是原生态的石头了。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其语境也就随之改变了,所以说“天然原石”并不是“天然奇石”的代称。

  众所周知,中华赏石文化的发生、发现和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共鸣,所谓“自然的人化”即是由人改造过的对象。因此,黑格尔说:“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的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人之中受自然的影响,自然也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对立面,而是一个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推进的关系。原石表面上生成的图纹画面虽然是大自然多重合力作用形成而非人工所为,但它也是靠赏石者视觉和心灵去发现并赋予其意义的。

不废江河万古流——为切割打磨石正名

  我们之所以要为切割打磨过的图纹画面石正名作辩解,从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看似有些“犯规”,但从理论研究目的出发,没有争辩便没有意义。没有争议,“说明你没有创造,没有文化结构的挑战”(余秋雨语)。我们的“犯规”,完全是凭着自己的赏石实践经验和理论自信去犯那些“自然奴隶主义者”的陈旧之规。详而言之有以下四点:

  一、切忌千篇一律

  奇石各有妙,天精在发现。图纹画面奇石的自然结构不是千篇一律的,因而要发现它的奇妙也不能靠一种方法。未经人工切磨的画面石或经人工切磨后的画面石,二者的自然结构有别。一个是表现在原石的表层面,一个是表现在原石的内层里。因原石的构造不同,要发现它们的美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石表上的画面只需通过直觉即可发现,而蕴藏于顽石内壁(内层)的画面用直觉是无法看到的,只有通过人用心将顽石切锯磨研才可能被发现。这样的发现完全符合钱钟书先生说的“造化之秘与心匠之运”的理论原则。因此在认识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忌千篇一律。

  二、石破天惊,各美其美

  某些“专家学者”提出经人工切磨的图纹画面石不能称为奇石,只能称“工艺石”或“造假奇石”,所以否认这类画面石的三个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经济价值),因此主观地规定切磨画面石“不能参展,不能评奖、不能评高奖”,这不是石种歧视和排斥又是什么呢?他们强调只有“原石”才有价值。但是他们完全不解造化之秘的“外朴内秀”和“石破天惊”的辩证道理。忽略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各美其美的审美法则。实践告诉我们,有许多原石的表面什么画面也看不到,而一经人工切锯打磨后,石破天惊原石内壁隐藏着的天地大美则更令人拍案惊奇。笔者收藏的彩色巴林画面石就是经一刀切开才发现了一幅如“屈子行吟”的人物画面(见图)。它的“罕见、特殊和稀有性”决不低于所谓的“原石”的审美价值。相信“造化之秘和心匠之运”的道理不仅是一种文化判断,更是我们的理论自信。

  三、“加入自然并解放自然”

  我们认为,赏石文化是一种多元渗透、异趣沟通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对立统一的形式美的审美文化。大家也都在讲,赏石艺术是一门“发现的艺术”。优良的奇石便是“石质艺术品。”但是许多人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和认识是含糊不清的。大学者培根对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大画家梵高则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对艺术,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下面更好的定义——艺术,是人加入自然,并解放自然。”结合我们的赏石实践,这个定义对赏石艺术最为适用,石艺的创作就是自然与人的相乘。按我国传统理论叫做“天人合一”。人不加入自然又何谈解放自然?对自然奇石的直觉发现或经过人工切磨后的发现都是人加入了自然。在奇石艺术创作过程中,因对对象的感悟而为它题名、代言、设计并配饰石座,还要选择摆放位置等等一系列二度创作工作,这都是人在点化自然,解放自然,最后才能把自己创作的对象变成一种形式化了的“自然”。寻觅、选择自然原石或经切磨发现石中的造化之美,这是更接地气、通地脉、得地魂赏石审美实践的文化自觉。

  有一点必须强调,作为审美对象的天然石质艺术品,只要石上的图纹画面没有任何人为的添枝加叶和着墨染色,它的图画就是浑然天成的存在,仍然具自纯自真的天然性,仍然符合“取法自然”的审美原则。因此说,切磨画面石仍然是天然奇石,而非工艺石,更非造假石。人们绝不应以情绪化的偏见去对待用这一特殊方法发现的神奇的石种。

  四、文化是多元的,不同层次的不同人,都有享受自己喜爱的文化自由。但也都应该以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的心态,客观、宽容地去对待自己不喜欢的文化。我们要做自然的主人,不要做“自然的奴隶”(黑格尔语),更不做阻碍赏石文化澎湃发展的狭溢的自然主义者。

  自然本无限,天精在发现。让更多难以发现的外璞内秀、温婉如玉的图纹画面奇石重见天日,给人们带来更多意外的惊奇和惊喜,这就是我们的诉求要达到的真实目的。

  赏石界对经过人工切割打磨的图纹画面奇石常有争论,一些所谓“专家权威”对这一特殊石种持排斥甚或歧视态度,抹黑它是“奇石造假”。更有少数人利用手中权力不批准此类奇石参展、参评或“参评扣分”。对此种种行为余曾数度撰文抗辩,奈何人微言轻。然初衷难改,不公则争,不平则鸣,今再以小诗一首发声:

奇石造化奇,发现在匠心。

切磨不为错,画图乃天生。

    若抗争仍无果,那就只好继续读自己喜欢、有用的书,玩自己快乐、启智的石吧。但吾相信,灯愈拨愈亮,理愈辩愈明,吾知音者定将与日俱增。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名家往来-祁文石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祁文石
祁文石
洛阳市赏石协会会长
河南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
祁文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