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璧石资源属地和文化归属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4-10-16 来源::完美石界 作者:马浩瀚 点击数:
灵璧石就是灵璧石
近期,关于灵璧石资源属地和文化归属问题被一些人炒得热火朝天、甚嚣尘上,大有遮天蔽日之势,引发宿州、徐州两地及全国赏石界的担忧。就此问题,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现公诸如下,祈与天下同道探讨交流。
在灵璧石资源属地和文化归属上,我的观点是:灵璧石资源地属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石资源属于全世界;灵璧石文化落脚点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辐射面是人类文化,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当前关于“徐州灵璧石”的提法,本质反映了两种现象。一是无知无畏现象:少数气量小、格局低的无知者不厌其烦地合演丑剧。一是无品无聊现象:少数没品位、没修养的无聊者不务正业、混水摸鱼,扰乱视听。

跟很多省市争夺名人故乡冠名权一样,大家都想跟美好的东西沾点边,沾边是好事,能发展经济、丰富文化。但沾边不应至于无耻,能罔顾无耻、厚颜相逐的极致实例,是韩国少数人对中秋节、端午节等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侵掠。而能跟韩国一批文化小丑们一决高下的,普天之下也就那么一小撮“土著文化贩子”,他们既不了解灵璧石的历史文化传承,又公然无视当今中国行政区域归划,甚至妄加揣测未来中国省市重新区划。为一己名利、狼狈为奸,冒天下之大不韪,弃乾坤运行之纲常,无耻而无畏地挑起宿州、徐州关于灵璧石地域所属和文化归属之争,肆意在赏石界散布乌烟瘴气。而另一帮略欠脑力的糊涂虫则趋炎附势、为虎作伥,唯恐石界不乱。如此行径影响极坏,已遭宿、徐两市乃至合肥、南京、蚌埠、上海、苏州、常州、北京、内蒙等地新老石友的一致抨击。

宿州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管辖灵璧县的地级城市,温良淳善、宽厚有容,在这场无谓之争中,她也许会中暗枪,但不会倒下;她很和善,但绝不会逆来顺受。宿州赏石界长期致力于灵璧石文化的发掘和发展,形成了傲古烁今的理论积淀,其它任何石种、任何地域不可比拟。宿州从来没有刻意回避灵璧县隶属变更和灵璧石历史文化传承,也从来没有刻意强调“宿州灵璧石”概念。但是,针对这一小撮人“跑马圈地”的强盗逻辑,我倒是提议宿州市尽快以法律形式把“宿州灵璧石”特产概念正式明确下来。

宿州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宿州文化一直走在民族的前列。先不说“天下第一石”灵璧石原产地宿州,我屈指给尔等数说一下宿州的荣光: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在大泽乡地处宿州东南一隅。中国第一批书画艺术之乡萧县,是宿州的又一张耀眼名片。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千古一帝朱元璋,老家符离上水村------宿州不是你随便可以羞辱和漠视的。当然,我不善于引经据典地开展灵璧县地名演变和隶属考证,也从来没想过把灵璧石文化局限于宿州一地或汉文化圈来研究。但是大致知道当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在历史上曾经数次管辖区划,曾属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等。但是,查遍《山海经》、《长物志》、《云林石谱》、《灵璧县志》、《徐州志》甚至《聊斋》等各类相关文化典籍,始终没有发现“河南灵璧石”、“山东灵璧石”、“江苏灵璧石”等等称谓或记载。沿时间维检索,也没有发现唐、宋、元、明、清各朝遗老遗少提出“唐朝灵璧石”或“清朝灵璧石”等荒诞叫法。倒是发现徐州历史上曾属于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三国时,彭城始称徐州。宋、元两朝都置徐州,属归德府,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明初徐州曾属凤阳府,后属南直隶。民国初,徐州府废,府地附郭铜山县。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汪伪中华民国淮海省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后划归江苏),你们每言必及的“历史考证”是考证的哪国历史?这与灵璧石又有什么关系?在你们刻意强调灵璧县历史上曾属于徐州的同时,要不要再精确点、极端点,把对灵璧石的称谓完善成“春秋宋国彭城灵璧石”、“明朝凤阳府徐州灵璧石”、“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徐州灵璧石”?------何其无聊和可笑!即使按照你们的意见,灵璧石被改了称谓,于尔等鉴赏水平的提高可有任何作用?对尔等品德修养的完善有何意义?在跟大部分徐州石友交流时,他们对这种急功近利、倒行逆施的行为普遍嗤之以鼻,认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几只小毛猴丢了徐州赏石界的脸面。固然,无论是官员还是商人,你披上了文化的大衫,就应该保留一点文化人的荣辱观和节操。也许你能够对文化之洪流狂吠两声,但是历史的耻辱柱会把你钉牢!

因此,既然我决意掀开这拨人骚臭的屁帘子,就不怕你们的反击和辱骂,因为只有你们活生生地跳到前台,赤裸裸地站在聚光灯下,赏石界和我们的后代才可以更加清楚地看透你们的丑陋,也能够更精确地把鄙夷和耻笑制导于你们的脑门。
末了,尚要捣鼓个道理出来,一来照这些疯癫的文化小丑脑袋上扣一记“疙瘩梨”,使其清醒一下。二来给他们梳理一下混乱的思想,安抚一下他们狂燥的心。三来在人类赏石史上立一块指向牌,帮助人们不迷路、少走弯路。
一、从灵璧县历史隶属关系变化考察灵璧石
(一)历史上灵璧县隶属关系
汉时分属虹、谷阳、符离等诸县管辖。三国属魏之下邳。西晋属沛国。东晋属阳平郡。南北朝南部属连城县,北部属潼郡。隋初属彭城郡,唐初属谷阳县,隶徐州。元和四年,属宿州,隶河南道。五代十国分属宿州、泗州两地。宋置零璧县,属宿州,隶淮南东路。元属宿州,隶河南归德府。明初属宿州,后属凤阳府,直隶南京。清康熙六年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颍六泗道管辖。中华民国直属安徽省。民国38年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

在此期间,灵璧石就是灵璧石,从面世到天下闻名,名称没有随地名和隶属关系变化而变化。就算在整个华夏民族历史上灵璧县全部隶属于徐州,现在个别人为了私己名利贸然提出“徐州灵璧石”叫法,既没有历史依据,也没有名称沿袭,实在显得唐突尴尬无厘头!就像在一场雅人茶会,突然一个蓬头垢面的人撞进来大叫:我祖宗是乾隆,大清朝是我的!-------大清朝还给你了,呸你穿越去吧。此情此景,你说这茶还怎么喝下去?倘乾隆先生在,恐怕也要说:哪来的莽夫,押午门外斩首!
(二)建国后灵璧县隶属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灵璧县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蚌埠专区划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灵璧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宿县专区改名为宿县地区。1979年宿县地区改名为宿县地区行政公署。1999,宿县地区行署改设为地级宿州市,灵璧县隶属宿州。

由此可见,灵璧石矿产资源属于中国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宿州市是国体、政体和宪法尊严的体现,不受历朝历代“垂帘听政”。“徐州灵璧石”的称谓既没有法律依据,也略显对国家矿产资源区划政策的戏弄。
我祖籍萧县,曾属徐州,一贯喜欢徐州不亚于现居徐州任何人,更以血液里奔腾的汉文化基因而自豪,但是我不认同个别人“徐州灵璧石”的掠美之举,这种行为既想辱没灵璧石清誉,也欲作践徐州人热爱灵璧石的情怀、更企图削减汉文化格局,在华夏文化史乃至人类文化史也仅能称作“沉渣泛起”现象。我现在是宿州人,如果宿州赏石界有“大仙”把所有灵璧石从业者都称作“宿州人”,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给他贴上“无知”的标签。
将来,灵璧县会属于哪里,这是国家大政方针的事情、是将来的事情。但是,灵璧石就是灵璧石,既不会成为“徐州石”,也不会成为“渔沟石”。如是言,尔等宵小能否安息一时?
二、从灵璧石观赏收藏角度考察灵璧石
灵璧石鉴赏收藏是讲缘分和感情的,那么,我就尝试着从胸怀、感情和境界三个方面谈谈灵璧石文化和称谓问题。
(一)论胸怀。一提灵璧石,我们最直接的认识是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渔沟镇所产观赏类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艺术品,它无可争议地被赏石界公认为“天下第一石”,而且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三。为什么?一个朝代需要第二皇帝、第三皇帝吗?所谓不作不死,你能蹭上灵璧石的福泽,实乃三生积德。只要不作,便是安好,你就且享且感激吧!

倘来灵璧淘宝,哪怕是卫星导航,你若设置江苏省徐州市灵璧县渔沟镇恐怕也有点方向凌乱吧。当然,我们绝大多数石友能够认同以渔沟镇为中心,方圆近百公里内所产各类奇石泛称灵璧石。但是,安徽省并没有急于把灵璧石变为“安徽石”,原产地渔沟镇更没有把“灵璧石”变为“渔沟石”的愿望,甚至国家暂时都没有把灵璧石列作“国石”的规划,老一辈文人雅士、鸿儒高僧给我们留下的如此珍贵的文化乳汁,个别人一副瘦弱的文化身骨不以“补补营养”为安身立命之要务,“头顶没长疮,脚下没流脓”,而心急火燎地鼓噪“徐州灵璧石”称谓之怪胎,义无反顾地跃身狭隘迂腐思想之粪尿池,何香之有?何乐之有?何利之有?何荣光之有?其胸怀远远不及我们渔沟镇石农朋友宽厚吧?
(二)论感情。我们接触灵璧石、欣赏灵璧石、珍藏灵璧石,那是因为无论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我们都无限受益于灵璧石。所谓“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贯标榜“百善孝为大”,没有反哺当知感恩,一小撮人刚刚吃上一口灵璧石的奶,立马满血复活般雄强地宣布灵璧石为他自己的亲妈,他是皇家正宗独苗。真是厚不测其凶顽,黑不知其浓重,毒不断其流害,哪里还有一点人味!

(三)论境界。灵璧石既是渔沟镇的,又是灵璧县的、宿州市的、安徽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它丝毫不受国家、民族、宗教、文化、哲学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它宽博宏深地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文化亘久不息地交换信息,相互滋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甚至仅仅短暂属于地球,它更加永恒地属于宇宙。人类对它的拥有,值得一提吗?一小撮人捣鼓“徐州灵璧石”这个名头,其境界真是势不可挡地高到了高老庄,也终于有了点井底蛙的精气神。但如今,你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等着看你------怎么跳出来?
灵璧石,是广大灵璧石爱好者资源的圣地和精神的皈依,你可以爱戴她、保护她、向往她、美化她,但不要企图占有她、抹黑她、糟蹋她、败坏她!
你所加诸的一切恶,必将果报于你自身。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