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奇石不墨千秋画——万山红遍 图

时间:2016-02-20 来源:超海藏石 作者:朱媛媛 点击数:

奇石不墨千秋画——万山红遍 图
奇石不墨千秋画——万山红遍 图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别是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如曹操之『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万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簦高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这类名篇佳作举不胜举。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梗为开阔,气势梗为恢宏,哲理梗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我站在橘子洲头,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所笼罩,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 

  后面的词句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全收眼底。 

  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当然,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文人对四季的变演极为敏感,但各人对同一自然现象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式等等都千差万别,因此所发出的感慨也不一样。历代文人对秋的描写大多是悲秋、伤秋的意蕴,唯独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而相形之下,毛泽东这首词更其壮美,更其阔大。他不仅状写了秋色秋韵,更揭示了秋力求魂-到底是伟人。纵观全词就足以看出毛泽东学古不泥古,继承更超越的禀赋和情怀。走笔至此,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32岁! 

  上段写的是“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下段则是回忆“昔日之游”,表述的是小“我”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一个人独游多少有点孤寂感,当年同朋友结伴来游,生活是多么充实多么丰富。长沙,在词人的人生旅程中,是社会生活的初始舞台,又是革命斗争的壮丽舞台。“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学习、战斗审核的高度艺术概括。词人的注意力不在游戏山水,而在对历史使命的指点,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等问题的思考。在忆起往昔岁月时,感情之水顿时形成了拍天的江潮,因而接下来是以“恰”字引起的六个短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随着词句的展开,情感越来越激越,迸出了一句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的气慨多么的豪迈,气势多么的磅礴。而词的结尾则意味深长。“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问句,呼应了上片的一问,也回答了上片的问题: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代表着“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欢欣,人民对新的生活充满期盼。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成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以毛泽东诗词为题的化作不计其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名句之一。该时候许多画家绘画秋山红叶,被美术史家成为“红色山水”,“红色”也被赋予红色政权统治中国的政治含义和时代特征。国画大师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的画,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该系列作品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实为难得之作。画作均以巨碑式丰满构图,采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无限喜悦。画家为了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是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奇石不墨千秋画——万山红遍 图

 

        这件中国嘉德2015秋拍“大观之夜——近现代”专场的重点拍品在拍卖前就牵动行业内外的心。据现场行家透露,该巨作以5800万元起拍、竞价到6000万元后,电话委托直接出价8000万元,最后在3位买家之间展开20多分钟的激烈争夺,最终以1.84亿元成交。

  荣宝斋旧藏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尺寸为75.5×45.5cm,以1.6亿落槌,加佣金1.84亿,被8501号竞得。此幅作品2001年北京荣宝以当时创纪录的501万释出,如今再次改写了李可染单平尺纪录。当初李可染卖给荣宝斋才80元,可见艺术品的魅力和升值空间无可想象。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是李可染山水画创作的高峰期。他曾在1956年远赴苏、浙、徽、湘、川各省,连续写生七八个月。1957年,李可染与关良在德累斯顿、易北河等地大量写生,以传统笔墨写异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1959年又赴桂林写生,创作了一批表现漓江山水的重要作品。李可染的对景写生与创作的实践是和他对传统绘画理论的深入思考与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962年开始至1964年,李可染先后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

  第一幅《万山红遍》1962年作于广东从化温泉翠溪宾馆,画成后一直由李可染亲自保管,1999年经中国嘉德释出市场。

  1963年,李可染再于从化创作了第二幅《万山红遍》,此幅由李可染亲自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

  1964年,在北京西山八大处,李可染接连用半斤清宫内库旧藏的朱砂,创作两小两大共4幅《万山红遍》。

  同年应荣宝斋之邀,李可染为15周年国庆再作一幅,此件与稍前西山所作较小的一幅都为荣宝斋所藏,从此以后李可染没再画过《万山红遍》。

  2000年荣宝斋以501.6万元的高价释出的一张《万山红遍》,即为其所藏两幅中以清宫朱砂所作的一幅。当天于中国嘉德《大观》夜场中现身的,即为荣宝斋旧藏的这一幅。

奇石不墨千秋画——万山红遍 图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名家往来-祁文石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祁文石
祁文石
洛阳市赏石协会会长
河南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
祁文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