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和田璞玉
时间:2013-02-03 来源:《石友》 作者:雷雨石(甘肃) 点击数:璞,古人是说蕴藏玉质之石,或未琢之玉《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这是指蕴玉之石;《孟子•梁惠王下》:“吟有璞玉于此,虽万锰,必使玉人雕琢之。”这是指未琢之玉。
自古以来,对璞玉十分珍视,被当作宝物。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有详细记载:“凡璞藏玉,其价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于无暇站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起纵横五六寸无暇者,治以为杯,此已当之重宝也”说明璞玉在古代是非常珍贵之宝。本世纪初谢彬访问新疆,见和田玉“有皮者价尤高。皮有洒金、秋梨、鸡血等名,盖玉之带璞者,一物往往数百金,采者不日得玉,而曰得宝。可见,璞玉即使在现代仍是很贵重的。
璞玉的外皮,按其成份和产状等特征,可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色皮:和田子玉外表分布的一层褐红色或褐黄色玉皮。如前述,玉皮有各种颜色。玉石界以各种颜色而命名,如黑皮子、鹿皮子等等。从皮色可以看出子玉的质量,如黑皮子、鹿皮子等,多为上等白玉好料。同种质量的子玉,如带有秋梨等皮色,价值更高。玉皮的厚度很薄,一般小于l毫米。色皮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的成云朵状,有的为脉状,有的成散点状。色皮的形成,是由于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成三氧化铁所致,所以它是次生的。有经验的拾玉者,到中下游去找带色皮的子玉;而往上游,找到色皮子玉的机会就很少。此外,在原生玉矿体的裂缝附近也能偶尔发现带皮的山料,这也是由于次生氧化形成的。
和田璞玉之所以贵重,一是因为色皮可以利用作俏色玉器;二是因为玉的质量很好。俏色玉器制作,中国已有很久历史,直到现在,还利用色皮琢成各种玉器,使其更富有情趣。一些仿古玉制中更为常见,如仿古玉杯和仿古玉佛手利用秋梨皮和虎皮琢制更显示古色古香。从璞玉的特征很自然的使人联想到古代有名的和氏璧。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在《韩非子•和氏》一文中记载了和氏璧的故事。称“楚人得玉璞楚山中”,献给楚庄王,“玉之相之”,认为是石不是玉,庄王以欺君之罪,剁去卞和的左脚。以后又献给武王,同样又被剁去右脚。直到文王即位,命“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日和氏之璧”。可见,和氏璧原本也是一种璞玉。开始没有被“玉人”认出,以后去掉外皮,果然“得宝”。秦国得悉赵惠文王获得和氏璧后,欲夺此宝,诈称愿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赵国蔺相如巧破骗局,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传说,到秦时,和氏璧被秦始皇用作皇帝玉玺;汉高祖刘邦作为传国玺;玉玺后又落人王莽、孙坚、曹操、司马炎之升在东晋、十六国时,争夺玉玺非常激烈,先后为汉、前赵、后赵、前燕、晋穆帝所有;南北朝时,玉玺传给宋武帝,南齐灭宋,玺归南齐,后又归梁朝、齐文帝;隋灭北周得玺,到隋汤帝灭,玺归唐高祖李渊;唐代将玉玺传了二百七十余年,到唐昭宗时代才落人后梁;五代十国时,后唐灭后梁获玺,传到后唐末帝李从可,从晋石敬塘攻洛阳时,李从坷摘玺登玄武楼自焚,石敬塘攻人洛阳,玺已不知下落夕成为千古疑案。这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究竟是什么呢?人们极为关注。著名的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录异记》所载和氏璧特征,认为是拉长石。《录异记》中说:和氏璧乃“岁星之精,坠人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则碧,正而视之色白”。就是说和氏璧正侧面有不同颜色。拉长石是斜长石族最重要的宝石,它的诱人之处是透过宝石面可以见到彩斑状的颜色。大块拉长石显示这种效应最佳,称为闪光变彩,这是由于层状结构引起的。变彩主要为绿色、蓝色。国外,于十八世纪发现它才用作宝石。氏璧拉长石说的观点,虽然近年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但是依据仍嫌不足。和氏璧已经失踪,其特征的记载,我们认为最可靠的还是《韩非子•和氏》一文。据该文,“理其璞而得宝”,和氏璧为一块璞玉,即玉被石包上。石包玉属于玉中极品,一般要看里面的玉料如何,原石由于外面有石皮包裹,所以很难鉴定出里面玉的肉质如何,所以经常叫赌石。很多石包玉已经在外面抛光磨出了里面的肉质,可以看出里面的肉质,非常具有欣赏和收藏的价值。
当然,拉长石不是这种璞玉。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也认为,“所谓连城之璧”,是“璞中之玉”。这一种认为,我们认为是合适的。当然,这仅是一种认为。和氏璧究竟是什么,仍是一个千古之谜。
TAG 标签: 和田玉
最新评论: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