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天然奇石林苑 感悟赏石文化
时间:2013-06-13 来源:中国雅石网 作者:朱林勇 点击数:赏石文化,是人类石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内容是以天然石(而非石制品)为主要观赏对象,以及为观赏天然奇石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原则与方法。包括赏玉文化、园林景观奇石等多个方面,其历史要比石器文化晚得多。即使如此,中国先秦时期就已有相关记载,而黄帝更被认为是早期赏石文化发起人。另一方面,由于东、西方民族在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显著差异,东方赏石文化与西方赏石文化是分别经历了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内容和特色在许多方面也截然不同。
【赏石的历史】
中国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祥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制品)为现货对象的活动方面,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据《阔子》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现焉。”
其实,远在此前的商、周时代(公元前廿世纪),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赏玉活动就已十分普及。据史料载:周武王伐封时曾“得旧宝石万四千,佩玉亿有万八”。而《山海经》和《轩辕黄帝传》则进一步指出:黄帝乃我国之“首用玉者”。由于玉产量太少而十分珍贵,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
因此,中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说文》云:“玉,石之美者”,这就把玉也归为石之一类了。于是奇石、怪石后来也常跻身宝玉之列而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上贡物品。《尚书·禹贡》曾载:当时各地贡品中偶有青州“铅松怪石”和徐州“泗滨浮磐”。
显然,这些300O多年前的“怪石”和江边“浮磐”都是作为赏玩之物被列为“贡品”的。很可能这就是早期的石玩,即以天然奇石(而非宝玉或石雕、石刻制品)为观赏对象的可移动玩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园圃(早期园林)的出现,赏石文化首先在造园实践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秦、汉时代古籍、诗文所描述的情景得知,秦始皇建“阿房宫”和其他一些行官,以及汉代“上林苑”中,‘点缀的景石颇多。即使在战乱不止的东汉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些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和宫观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东汉巨富、大将军梁冀的“梁园”和东晋顾辟疆的私人宅苑中都曾大量收罗奇峰怪石。南朝建康同泰寺前的三块景石,还被赐以三品职衔,俗称“三品石”。
南齐(公元五世纪后叶)文惠太子在建康造“玄圃”,其“楼、观、塔、字,多聚异石,妙极山水”(《南齐·文惠太子列传》)。1986年4月,考古学家在山东临肪发现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魏威烈将军长史崔芬(字德茂,清河东武人)的墓葬,墓中壁画多幅都有奇峰怪石。其一为描绘古墓主人的生活场面,内以庭中两块相对而立的景石为衬托,其石瘦峭、鼓皱有致,并配以树木,表现了很高的造园、缀石技巧。这幅壁画,比著名的唐朝武则天章怀太子墓中壁画和阎立本名作《职贡图》中所绘树石、假山、盆景图
赏石文化,又提早了100多年。可见,中国赏石文化早在公元二世纪中叶的东汉便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到南朝(五、六世纪),已达相当水平。 公元六世纪后期开始的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又一个社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赏石文化艺术昌盛发展的时期。众多的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搜求、赏玩天然奇石,除以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点缀之外,又将“小而奇巧者”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从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赏更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这是隋唐赏石文化的一大特色,也开创了中国赏石文化的一个新时代。曾先后在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九世纪初、中叶)手下担任过宰相的牛僧孺和李德裕,都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文人墨客和藏石家。李德裕建“平泉山庄”,其中的怪石与奇花异树在当时就极负盛名,号称各地奇石“靡不毕致”,而奇石品种之多,仅有名号者既达数十余种。李德裕“平泉山庄”和诗人王建的“十二池亭”在造园艺术和景石,点缀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大诗人白居易不仅有许多赏石诗文,他的《太湖石记》更是反映唐代赏石盛况及文化水准的代表作之一。白居易在文中最早介绍了古代赏石品级的分等情况。
他首先记述了好友、逐相牛僧孺(封号“奇章郡公”)因“嗜石”而“争奇聘怪”,以及“奇章公”家太湖石多不胜数而牛氏对石则“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情形,接着称赞了牛僧孺藏石常具“三山五岳、百洞千整……尽缩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妙趣;最后还介绍说:“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乙之中,丙之下’……等。在白居易眼里,牛僧孺实为唐代第一藏石、赏石大家。
【赏石的诗】
宋代(十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末)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鼎盛时代,北宋徽宗皇帝举“花石纲”,成为全国最大的藏石家。由于皇帝的倡导,达官贵族、绅商士子争相效尤。于是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赏玩,一度成为宋代国人的时尚。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如米芾(字元漳)、苏轼(号东坡)等赏石大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等文坛、政界名流都成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品评、欣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
宋代赏石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许多赏石专著,如杜绍(字季阳)的《云林石谱》、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谱》、渔阳公的《渔阳石谱》等。其中仅《云林石谱》便记载石品有 116种之多,并各具生产之地、采取之法,又详其形状、色泽而品评优劣,对后世影响最大。又据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怪石辨》载:“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耸秀、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足见当时以”怪石”作为文房清供之风已相当普遍了。
以书画两绝而闻名于世的北宋米芾是11世纪中叶中国最有名的藏石、赏石大家。他不仅因爱石成癖,对石下拜而被国人称为“米癫”,而且在相石方面,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原则,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其实当时癖石者甚众,米芾只是其中之一罢了,“爱石而癖”绝非米氏所独钟者。据文献载:“米尝守涟水,地接灵壁,蓄石甚富,一一加以美名,入室终日不出。”当时有位监察使叫杨杰的,“知米好石废事,往正其癖”。
但正当他老先生振振有词地教训米芾时,“米径前以手于左袖中取一石,其状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具,色极清润。米举石宛转翻复以示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殊不顾,乃纳之左袖。又出一石,叠峰层峦,奇巧更胜,杨亦不顾,又纳之左袖。最后又出一石,尽天画神楼之巧;又顾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忽曰:‘非独公爱,我亦爱也!’即就米手攫得径登车去。”这个故事十分生动有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米家奇石多小巧玲咙、富于山水画意的天然特色,和当时上层社会爱石、藏石的浓厚风气。 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均处低潮,赏石雅事当然也不例外。大书画家赵孟頫(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是当时赏石名家之一,曾与道士张秋泉真人善,对张所藏“水岱研山”一石十分倾倒。面对“千岩万壑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的一拳奇石,他感叹“人间奇物不易得,一见大呼争摩娑。米公平生好奇者,大书深刻无差讹。”这一时期,在赏石理论上无大建树。 明清两朝(十四世纪中叶以后)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从恢复到大发展的全盛时期。在这数百年间,中国古典园林从实践到理论都已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
明代著名造园大师计成(字无否)的开山专著《园冶》;明·天年间王象晋的《群芳谱》;明·李渔的《闲情偶记》;明·文震亨的《长物志》等相继问世。他们对园林堆山叠石的原则都有相当精辟的论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长物志》)之说,至今仍是‘小中见大’的典范。明·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异石论》,张应文的《清秘藏·论异石》,尤其是万历年间林有麟图文并茂、长达四卷的专著《素园石谱》等,更是明代赏石理论与实践高度而全面的概括。林有麟。
不仅在《素园石谱》中绘图详细介绍了他“目所到即图之”、且“小巧足供娱玩”的奇石一百一十二品;还进一步提出:“石尤近于掸”、“芜尔不言,一洗人间肉飞丝雨境界”,从而把赏石意境从以自然景观缩影和直观形象美为主的高度,提升到了具有人生哲理、内涵更为丰富的哲学高度。这是中国古代赏石理论的一次飞跃。 清·沈心(乾隆年间人,自号“孤石翁”)的《价怪石录》,陈元龙的《格致镜原》,胡朴安的《奇石记》,梁九图的《谈石》,宋的《怪石赞》,高兆的《观石录》,毛奇龄的《后现石录》,成性的《选石记》,王的《石友赞》,诸九鼎的《石谱》和谷应泰的《博物要览》等数十种赏石专著或专论,共同把中国传统赏石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长篇小说《石头记》(即《红楼梦》) 的出现,北京圆明园、颐和园的建造,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赏石文化在当时社会生活与造园实践中的生动反映。
【东西方赏石文化之差异】
一般来说,东方赏石文化比较注重人文内涵和哲理,有比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观赏主体(自然石种、天然石形)往往丰富多彩,甚至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而西方赏石文化则比较注重科学和历史的内涵,有比较直观、明确和科学的理念,其观赏主体常以各种动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矿物晶体与标本为主。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东方赏石文化实际上是东方民族传统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价值观)在现赏石领域中的反映与延伸;而西方赏石文化则主要是某些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在具观赏价值的自然物(石头)方面的展示和印证。
奇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了很多奇石世界的珍奇罕品.有一种不加人工改变形态的神奇石头足可给你耳目清新的震撼.这就是自然给我们的礼品---奇石! 英文名称:strange stone 。picturesque stones
奇石,系指形状不一般的石头,其材质、造型、色彩及花纹不同寻常,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或审美习性,可供观赏把玩,或者出于赏玩目的的买卖经营。奇石的基本看点和主打卖点是一致的,皆属自然天成。奇石在中国历史上又称为怪石、雅石、供石、案石、几石、玩石、巧石、丑石、趣石、珍石、异石、孤赏石等,中国台湾及港澳称谓雅石,日本称水石,在韩国称寿石。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石均可称为奇石。
在观赏和应用上可分成五大类:
第一类谓"天然风景石",如黄山"飞来石"、云南"石林"、桂林"骆驼石"、福建平潭县的石海狮礁石等。
第二类谓"庭园景石",是庭园堆山叠石、散石点缀、孤石欣赏与造景,形体较大,置于室外庭园中的自然奇石,如太湖石、斧劈石、灵璧石等。
第三类谓"盆景石",是制作大、中、小型盆景(山水盆景、水旱盆景)用的石材。
第四类谓"石工艺",是以某些天然观赏石为原料,以人工加工为主成形的工艺品,如石刻、石雕、石砚、印章等。
第五类以室内陈列布置或几案摆设为主,独立观赏,以自然形成为要素,形体较小,可以移动,精美别致,并配有盘、盆、座、架、锦盒之类的附属物,具有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及文化艺术品位的石质艺术品。
狭义的观赏石范畴。它包括千姿百态的山水景石、形象生动的象形石、色彩艳丽的图案石和纹理石、剔透晶莹的矿物晶体、富有观赏价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具有研究、收藏价值的事件石和纪念石等,也包括为表露石之天然色彩、图纹,经切割或研磨,配以几架装饰的大理石等图纹石或色彩石。
追寻历史
《云林石谱》墨石在石器时代,人类开始用石头制做劳动工具、生活用具和防身武器。后来又用石头制做礼、乐、祭祀用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的进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之后,逐渐产生了审美意识和美的需求,原来单纯作为生产、生活器具用品的石头,也被逐渐赋予了欣赏和玩乐的这种新的功能和用途。这就是奇石和奇石文化发生的根源及奇石文化历史的发端。
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已经选用质地优良,色彩美丽的石头作为制做石器的材料。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制做石器的材料已有砾石、玛瑙、石墨、石髓和玉髓等。奇石作为独立的天然观赏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约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尚未完全摆脱蒙昧状态时,就开始玩赏色彩艳丽的雨花石了。在其后的约一千年时间里,奇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欣赏和重视。《史记》:“厥贡……铅、松、怪石。”“贡璆、琳、琅玕。”“其篚玄 玑组。”夏禹规定的这些贡品说明,当时奇石已被视为珍宝,在部落上层人物中玩赏奇石是相当普遍的事情,民间肯定也有不少奇石爱好者。
夏代至两汉时期,奇石神话、传说、故事广为流行,奇石民歌、民谣广泛传唱,各种奇石的相继发现,并被搜集、记载于《诗经》、《论语》、《楚辞》、《山海经》、《淮南子》等许多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典籍之中;孔子、屈原、司马迁等一些大作家、大诗人、大思想家将自己对奇石的深刻认识,巧妙地运用于他们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并精彩地记述在他们的著作里面。这个时期是奇石文化初步形成之后,开始发展壮大,并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关键时期,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奇石文学和奇石理论的形成,及其以文字形式的传承,奠定了中国奇石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也决定了中国奇石文化发展的方向。
三国至中华民国是中国奇石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奇石文化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大批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加入到爱石藏石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成了大藏石家、大赏石家或大理论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牛僧孺、李德裕、李煜(南唐皇帝)卫贤、苏轼、米芾、黄庭坚、苏汉臣、赵佶(宋徽宗)、赵孟 、徐霞客、杨治卿、曹雪芹、蒲松龄、郑板桥、袁耀、石涛、沈钧儒等。
二是出现了一批奇石专蓍,对奇石和奇石文化活动有了较详的记述,初步总结了奇石研究的理论成果,如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清代成性的《选石记》、民国张鸿钊的《石雅》和张轮远的《万石斋灵岩石大理石谱》等。专著及有关奇石各种著作中,记载了历代发现的大量奇石,以及这些奇石的产地、特征、轶闻趣事,对奇石做了分类,提出了鉴赏标准,划分了优劣等级,为奇石文化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形成了奇石与中国诗、文、书、画和园艺相结合的观赏方法和活动形式,丰富了奇石文化活动的内容,有利于深入发掘奇石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批文化精英加入到爱石藏石队伍中来,增强了奇石的观赏性,提高了奇石和奇石文化的品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奇石文化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华奇石天然形成的具有观赏、玩味、陈列和收藏价值的各种石体,包括一般未经琢磨而直接用于陈列、收藏、教学或装盆、造园的岩石、矿物、化石和陨石等。
它具有以下8个特点:
天然性 奇石通常是浑然天成且保持天然产出状态。精雕细刻者,已跨入工艺美术品行列,不属于奇石范畴;采用现代工艺、技术制造与天然品相同、相近的人造品(如合成的矿物晶体、用方解石碎片合成的钟乳石)或对奇石的某个主要部位进行加工制作成的仿冒品(如对矿物晶体染色、加工晶面等),均不归入奇石之列。
奇特性 奇石在色彩、形态、质地、纹理、图案、内部特征等方面往往表现出妙趣横生或生动形象等特点,成为“新、”、“奇”、“异”、“独”、“特”的奇矿异石。如“中华奇石”、“文字石”,“阿诗玛”头像造型石,方解石、红柱石、天青石“石花”,绿柱石“水胆”,含胚胎的恐龙蛋等。
稀有性 “物以稀为贵”。奇石只有独一无二,罕贵难求者,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独领风骚,如贵州产的贵州龙,湖南产的雄黄和花香石等,一直是博物馆、陈列馆、藏石家们的抢手货。
宝玉石通常是稀有的,但一般来说,作为宝玉石原料的岩石、矿物晶体或矿物集合体不应作为奇石。奇石与宝玉石的界线在于:若矿物晶体或矿物集合体、岩石作为宝玉石的原料,加工成宝玉石或艺术品之后,其经济价值超过奇石,就应将它作为宝玉石;相反,加工后的经济价值不如作为奇石的价值高,则应属奇石之列。
科学性 某些奇石包含深奥的科学道理,反映某一阶段的科学事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如陨石、南极石等。目前,国际上对收集陨石具有浓厚的兴趣,并用某些陨石制作高档制品。
艺术性 奇石能够给人回味,产生美感、联想和激情,从赏石中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美学水平。如一块“月亮”石和一块“美女”石组合在一起,就会给人“嫦娥独居月宫伴清寒”的联想,想到“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奇石呈现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石质艺术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奇石强调的是人们主动发现的天然艺术,而不要求精湛的人为加工艺术。人为的艺术加工很难保留自然作用所赋予矿物、岩石和古生物化石等的天然魅力、给予 人们浮想联翩带来的无穷乐趣,达到启迪诱导人们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目的。
可采性 所有奇石都应能采集与自然界中,并用于室内收藏、陈列与装饰或玩赏于股掌之间。自然景观与奇石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判别标准是块度。一般的说,是依据能否整体移动作为两者的分界。凡是能够整体移动的天然形成的石质艺术品属奇石,否则列为自然景观。例如,桂林七星岩溶洞属自然景观,而溶洞内所产出的钟乳石、石笋等有的就是奇石。
区域性 某些观赏石代表了浓烈的地方特色、地区风格。如南京雨花石、江苏太湖石、西北风棱石,西南钟乳石、宜昌三峡石等。
商品性 奇石作为一种特殊的矿产资源,同宝玉石一样,是国家的财富。它可以直接或间接产生经济价值,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如著名的雨花石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美国每年度举办的图桑展销会实际上就是奇石交易会。
某些奇石虽不具有上述全部特点,但具其中的某一个、几个特点或具特殊意义都应归如奇之列。如外表观赏性差的石质品,不能用于陈列、装盆或造园,但却因其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即科学性)或产出数量稀少(即稀有性),而被收藏、研究或用于教学,同样可归入奇石之列。
黄河石奇石种类丰富多样,按奇石上的直观内容可分:人物、动物、器皿、静物、建筑物、山水风光、花鸟虫鱼、化石、矿物晶体(单晶、双晶、晶族)、宝石、玉石、纪念石、整体造形石、形神兼备的双馨石、寓理禅石、线条石、国画石、浮雕石、人体保健石、梅花石、牡丹石等一切可供观赏的石种。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奇石:
黄河石 从广义上讲,自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到黄河入海口,绵延数千公里,沿黄河两岸山峰、沟壑的大量石块以及入黄河的河流、湖泊携带的石块,进入黄河后,经过浊浪的搬运冲刷而形成的石块,便统称为黄河石。由于黄河石的来源是多渠道,所以石源丰富,石种庞杂,可以说,黄河石集奇石之大成,黄河就是一座天然的奇石藏馆,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奇石世界。
类画石 所谓类画石,指呈现在石体上的人物、动物、植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物象,有的抽象,有的具体,有的速写,有的泼墨,有的素描,有的如国画,有的象油画,手法多变,所表现的万物生灵犹如绘画一般,都在象与不象之中让人神秘莫测,揣摸不定。
图案石 图案石就是在奇石的表面,以平面画面表现石情画意。大自然以天然之笔将矿物质染浸在石上而形成的景物、人物、动物、静物、建筑物等社会之万物,或以曲直线条表现,或以色块构成,穷极变幻,手法各异,无奇不有,皆属图案石。
纹理石 就是由规则或不规则的纹理和线条组成的石块。 这些带色的纹理是岩石受自身析出的铁离子染色,沿节理裂隙充填,而形成的氧化铁(锰)等矿物质的沉淀。辨别纹理石的优劣, 除石质优良外,主要看线条的构成,好的纹理石线条流畅、节奏明快,能形成一定的韵律,而且错落有致,或层层叠起,分布均匀如梯田;或间隔性的排列,井然有序,形成各种图案,可视为上品;也有线条是竖向的、纵向的、或圆或方。若线条组成的图案,而图案又与石头的造形相吻合,更是优中之精品。反之,线条杂乱无章,既构不成图案,也不流畅,不能给人以美感者,则视为劣质品。
造型石整个石体像人、像物、像器皿等立体象形。
人物石 一代文豪奇石的造型象人物,奇石中的图案象人物,在石品上构成人物图象的,均称人物石。有的以流畅的线条形成了人物速写,有的以大块色相将人物渲染得维妙维肖。无论是造形、线条、色彩所构成的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有古今中外人物,有神话传说中人,有领袖伟人,有科学家,艺术家,歌星演员等,有头像,半身像,全身像,有单一的,有群体的,有辛勤劳作的,有谈天说地的,有悠闲垂钩的,有秋收春忙的,还有迎晨早读的……,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姿的人物世界。
动物石 不同石品的造型象动物,图纹、线条、色块构成的动物,都可谓之动物石。有的是头像,有的是全身,有单一,有群体,有嬉戏追逐者,有飞奔觅食者,恰如一个天然的动物世界。
组合石 组合石也叫配套石,把几块意思有关联的奇石,组成景观、典故、吉祥用语等,这可提高赏石者的文化品位,扩大其知识面,也可使奇石自身产生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组合石是藏石达到一定数量后,才好配套,也可以石易石之法,为自己的奇石配套,常见的有:黄河石中的日月星辰,从日出日落到月升月落;植物中的岁寒三友:梅、竹、松;动物石中的:年年有余、十二生肖;人物石中的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寓言中的:东郭先生和狼;还有文字石中的:"福星高照,春夏秋冬"等等不胜枚举。
牡丹石:石质通体黑或绿,属沉积岩类。全身长满大小不同花瓣状斑点,或淡绿或纯白的花朵,构成牡丹状,看似朴素,却又给人一种华丽高贵之感。 化石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地壳运动中经矿物质置换而形成的岩石。化石可分为:(1)古生代:几亿年前的无脊椎动物和低等植物化石。(2)中生代:6000万年至2亿年前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和较高的植物化石。(3)新生代:几十万年至距今五千年前的哺乳动物和高等植物化石。
灵青石:千壑百问,连者巧而不拙,孔暗而显,高低呼应,有夺天功之妙,洞岩悬壑、曲径、通断,支撑妙而奇,如在飘渺中,似人间仙境。
寓理石 奇石的形、色、质、纹、韵、音等方面,都含有一定的哲理,而且寓意又明显深刻,确实起到警世育人的作用。好的寓理石能使人使已,终身受益。
奇石种类
来宾奇石(一)园林奇葩――太湖石 狭义太湖石是指产于太湖地区的古生代碳酸盐岩,经风化作用主要是岩溶作用形成千姿百态、剔透玲珑的石头。太湖石是中国园林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观赏价值,在北京、苏州、杭州、上海、南京等地都有太湖石装点的园林。据白居易所著的《太湖石记》,说明至少在唐代太湖石已被广泛开采利用.
(二)玉质金声――璧石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乐北部,古称“零璧”,后因盛产“灵光闪烁,色如璧玉”的佳石,于宁代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更名为灵璧,其石亦称灵璧石。“玉质金声”,“金声玉振”的灵璧磬石,早在3000年前的殷代,即成为当时重要的乐器――特磬。据宋·杜《云林石谱》载:灵璧石“或成物状盛成佛像,或成山峦峰崖,透空多孔,有婉转之势,可成云气,日月佛像或状四时之景。”
(三)雄奇陡峭――英石 广东英德地区岩溶地貌发育,英石实为裸露的石灰岩,经长时间的风化溶蚀作用而形成形态奇异、千姿百态的石体。英石园林与英石盆景是英石传统开发的两大拳头产品,品种繁多的英石及其丰富的蕴藏量,已成为英德市的一棵巨大的遥钱树。
(四)天赐国宝――雨花石 产于雨花台组砾石层中具有观赏价值的砾石统称南京雨花石.南京雨花石五彩缤纷,造型奇特,晶莹剔透,是一种令人喜爱的观赏石。雨花石有质地美、形态美、色彩美、纹理美、呈像美、意境美六大特点,带领人们进入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审美境界。 雨花石是观赏石中的姣姣者,亦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有限长的研究历史,为历代的名流贵族所喜爱。
(五)中华奇观――三峡石 长江三峡既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又是一座天然奇石艺术宫.三峡石石源来自该区古老的前震旦系变质岩、沉积岩和前寒武纪侵入的花岗岩。三峡石奇形怪状,抽象奇巧,或状人类物,惟妙惟肖;或色泽艳丽,自城画卷;或金光闪闪,令人目眩;或花纹交叉,成为文字……1992年11月,李鹏总理视察三峡工程时,观赏了三峡奇石,题字“中华奇观”四字,对三峡石作了很高评价。
(六)雄浑粗――黄河石 黄河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形成了种类繁多的黄河奇石,在黄河的洛阳段,聚集形成了众多的河床卵石与卵石滩,卵石大小不一,颜色多样,其中以“日月星辰石”最为名贵,其色彩艳丽,并呈圆形点状图案,涡纹线条、酷似日月星辰,是难得的奇石珍品。
(七)石头奇葩――菊花石 菊花石是由于石头中有似菊花形态的放射状矿物而得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开发历史。菊花石由花蕊和花瓣两部分组成,花蕊为晶粒状集合体,花瓣为长短不等的斜方柱状天青石集合体,花瓣以花蕊为中心,向三度空间作放射状排列,组成以菊花状为主的各种形态的花朵。菊花石属碳酸盐岩,硬度一般较小,除依石玩外,还雕琢成工艺品,深受爱石者的欢迎。
(八)五彩缤纷――红河石 红水河是广西著名的滩多流急大河之一,具有良好的奇石产生环境。红河奇石提供品种丰富的观赏石资源,柳州、南宁、桂林是红河石的主要集散地,“柳州石玩天下奇”声誉鹊起。 红河石得益于独具一格的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形象美、色彩美,含蓄美,使其身价百倍,为国内外爱石者所争购。红河石多以产地定名,天峨石、都安石、合山石、来宾石等,都是红河石的石源。
(九)风蚀杰作――风棱石 在中国内蒙、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戈壁荒漠区,风蚀作用发育,地面流沙的旋磨把沙漠中的大石子磨光成带有独特外形的风棱石,以硬度大、均质的硅质岩为主,颜色五彩缤纷,大怀等。风棱石一般归属造型石类,一般表面光滑,外形以橄榄核,背呈鱼脊形。现今风棱石在国内外市场十分抱手,价值也连年直线上升。
(十)山水物象――大理石 云南大理出产的五彩石和纹理石,有的如崇山峻岭,瀑布江河,气势磅石薄,有的像田园村庄,古树修竹,幽远宁静;还有的似朝霞暮霭,风花雪月,绚丽多彩。品质坚韧,表面光亮润泽,永不衰败,被誉为“国宝”。常见的大理石大多已锯截;磨琢成建筑材料,或做装饰的屏风,器具、文玩等。在天然大理石开采出后,只要对断面和锯截角度恰当选择,再经加工琢磨,石面上显出的花纹常具有中国山水画特色,云山雾绕,变幻无穷,极具观赏价值
奇石芸众多的奇石世界里,赏评奇石的优劣,并无法定标准,一般凭自身的文化素养、艺术积累来明断每块奇石的优劣,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积累,是长时间的、多方面的;奇石自身具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加之人们平时的文化、艺术的积累,便能达到天人合一、石人合一,赏石水平提高了,便达到了以石怡情,赏石养性之目的。
掌握赏石之道,赏石之法,必须要拓宽自己赏石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古人的赏石方法和理论,还要向现代人学习,学习美学知识,学习书法、绘画、摄影中的线条、构图、用光等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带着这些艺术理论,对奇石进行赏评,尤其是书画摄影艺术与奇石艺术,可谓姊妹艺术,有很多相通相似之处,一言以蔽之,整体素质提高了,赏石水平也就上去了。
鉴赏、收藏奇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质
指构成石品的矿物成份,多以石英质、玉质为上品。一般是以硬度来判断石质优劣的,石品的密度越大,硬度越高,观赏石的硬度一般为4至8摩氏度为较好。质地纯正,无其它杂质,表面光滑、细腻的奇石有一种秀丽美;有的石质松、软、疏,表层粗糙,无光泽,具有一种粗犷美。光滑细腻、质地纯净、硬度高、光润透明者为上等,结构松软、陈杂、表层粗糙、灰暗、硬度低者次之。
纹
品上的圆、点、线、面及块状等所构成的规则与不规则、流畅或呆滞的纹路图案或形状。奇石上的花纹分凹、凸纹,平、斜纹,点、线纹,粗、细纹,面、块纹;纹又分单、双色、混合色纹,凡线条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变化无穷、妙趣横生者,都可谓精品石。
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体者为上乘,混合色、双色、单色次之。色为意生,意为色存,色、形、意完美统一,可谓奇石之精品也。
象
奇石上的抽象或具象的图案和物像。有的清晰,以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了山水之美;有的雄浑,以大面积的色块构成人物、动物等图象。无论什么形式,均生动活泼地表现了自然界的万千物像。
意
奇石的造型或图案所含的意境,有的意境深远,给人以遐想;有的明晰,给人以直率;有的博大,给人以开阔;有的含蓄,给人以思维;有的奇谲,给人以启迪。不同的意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悟。
形
形,是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然的外在形状,有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总之,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有的形体具象,有的形体抽象,有的形神兼备,具象者奇巧逼真、活龙活现,抽象者变化万千,耐人寻味。
石头的形状尽量要完整,观赏面没有较深的裂痕和纹路,或者不影响观赏。从整个石形外观上看,圆的造型,能给人一种圆润、光滑之感;正三角造型,能给人一种对称、均衡、平稳的舒适之感;倒三角形造型,能给人险中求夷的惊奇感。好的奇石的造型奇特,表象富有情趣,石体无残缺破损,整个外形与其内容和谐相称,表面的形体与内在的精神相辅相成。
石的"神"是奇石形体内涵的精气反映,"神"指奇石的内在精神、气质、意境、神韵。"神"是奇石的个性体现,无神的奇石,平淡无奇,毫无生机,有神的奇石能使人勃然心动,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形是奇石的外观形体,奇石的躯壳;神是奇石的内在神韵,奇石的灵魂;形是神的载体,神依形而存,完美的奇石形神兼备。
神韵美
除了具有表象美之外,即所表现的各类景与物的客观形象形态,还具有形态之中的神韵美,神韵是无形的,是通过人的大脑思维想象,情感的领悟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显现出来的某种情意与事物的意象,此意象就是在形象的基础上感悟出神韵。"形"是神的外壳,"神"是"形"的内核,形与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奇石的品种中,具有万物形态,形态中又蕴藏着幻化的神韵,这些石品都具备了形神兼备、回味无穷的神韵之美,进而更体现了意境美,"意"是情之意,"境"是心之境。神韵美的奇石情景交融,最具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艺术美
石纳入文化艺术的范畴,从美学、文学、色彩学的艺术高度,与冰冷的玩石通灵,寄情于石,情石相交,达到"石人合一"的境界,然后展开神思的翅膀,以丰富地想象,把玩石变为奇石,把奇石变为艺术品,石我交融,通过欣赏奇石的艺术美,从中得到一种慰藉、一种享受,这就是奇石的艺术美。
意境美
意境美是奇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石体或图案夸张、谐趣、神似或概括写意、融入感情、抒发艺术联想,以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就奇石的美丑而言,奇石图案美与造型美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当属上乘精品,若图案美,造型平平,甚至有裂痕伤迹,也仍不失其观赏价值,因一美遮百丑,内在的美能涵盖外形的丑。缺乏意境的奇石,石块再大,石质再细腻,也没有观赏价值,因为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美的奇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奇石的审美标准在于其形和神的完美结合。
总之,鉴赏奇石应从石形、石质、石色、石纹展开想象,由实到虚,由表到本,由繁到简,由锐到神,由意到韵,由妙到玄逐步升华,可自我欣赏,全家欣赏,聚友欣赏,一块奇石甚至需要多年的观察,才能真正领略其意境。
奇石采集
采石、赏石便是一种休闲活动方式,郊游登山、顺便采捡奇石,既可宽松心情,享受大自然景物之乐趣,又可锻炼身体。捡回的石头经过清洗整理,色、形、意、趣会将你带入一个新的天地。石尤通灵,石我相看两不厌,物我交融情由景生,奇石自然也就成了你的爱侣和伙伴,故瑰集奇石已逐渐成为现代人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花大钱即可得到奇妙之乐趣。尤其是患有现代病者,如高血压、冠心病,只要你与奇石结缘,这就是一副调剂你身心健康的良药,会使你走出孤寂、焦虑的病区,给你带来无限的生活乐趣。
1)修身养性,健康体魄:
捡石、赏玩奇石其修身养性之功效,胜于琴棋书画、种花养鸟之类。从捡石、养石、赏石一系列过程,对人的耐性、毅力、及心境的联想,都在知与不知中充实着、陶冶着,尤其对身患众疾的人来说,环境的改变,新鲜空气的呼吸,体力的消耗,大脑的思维,这连锁性的运动,不仅能控制身体肥胖,对高血压、心脏病也是一副奇效之良药,笔者在奇石拍照中就遇到了谢文斌俩口都患高血压、心脏病,因病缠身,久郁寡欢,自步入玩石行列后,不仅摆脱了病情的发展,就连其老伴的半身不遂也奇迹般的好了。一拖公司的叉车分厂,由于工会领导组织带头赏玩奇石,多年来该厂治安良好,从未发生过汹酒、滋事,因休闲之时都忙于捡、赏、玩石。
2)走进自然,接识地质:
在奇石的采捡过程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接触,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舒达了胸怀,领略了自然界的风光,认识了地球的形成,丰富了地质及各种岩石的构造和形成。
3)以石会友,广开财路:
石石相通,人人相近,在奇石的采玩过程中,寻石、谈石、论石,彼此谈天说地,自然志同道合,久之必成益友,尤其奇石步入市场后,捡到好的奇石自己珍藏,多余的出手后,再买自己中意的,通过奇石的贸易,即可以石养石,还是一条致富的门路。
4)以石悟道,体味人生:
图案石上的山川河流,花鸟虫鱼,无不显其灵性。造型石千奇百怪,世有石有,可待人们没发现之前,沉睡千年,也不卑不亢,即便供奉厅堂后,也不言自重。
奇石不仅有烈日的曝晒,风雨的肆虐,还有急流的冲刷,物质泥土的腐蚀,尽然在弯曲坎坷的河流中冲撞,却炼就了钢铁般的身骨。沉睡使其柔美;坎坷使其坚强;在亿万年的酸碱侵蚀中,冲刷使其美丽精神,肆虐使其丰润典雅。想奇石,念其人,人生偌如石,学石,做石,定会还你一个真正的自我,完美的人生。
就采、赏奇石水平而言,可分为五个级别
一级水平:初捡石,无论是遇见造型石,还是图案石,总是有一种新鲜感。古曰“怪石”。
二级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赏经验积累,对石头的采捡观赏远不止出于好奇之心,进入了赏石的第二阶段,注意了奇石的完整性,重视了奇石的美观与秀丽。古曰:“美石”或“景石”。
三级水平:能达到三级水平的人,认为奇石的造型、图案是石体的自我诉情,诗情画意的表述。视奇石之意境,有修身养性之作用,甚至能改变和戒除人的诸多不良嗜好。古曰:“巧石”。
四级水平:在赏石过程中,常带有意念或逻辑思维之观念,多是形象三分,心象七分,此级水平也就是抽象观,有静身养性信念,故有“禅石”、“灵石”、“基督石”之尊称。
五级水平:这是赏石的高境界,能够用哲学的观点,辩证地去理解奇石与人的关系,赋奇石以灵气,宇宙万物同体,皆有生命,人、石应相同相通,平起平坐,共享天道。互补真、善、美,以石之美德待人处事。古曰:“去石”。
怎样采集奇石呢?
蕴藏在山川、河流、沟壑等处,裸露表面的奇石,早已被觅寻千万遍,采集更深层的奇石,可带上铁爪钩、铁锨、铁铲等挖掘类的器械,而且水壶也不可少,雨具、遮阳伞、食品、饮料之类的东西,一应俱全。在采集的过程中,最好结伴同行,以防挖掘时山体塌陷、河滩上流开闸放水。
(1)山体采挖
泥砂石山体极易塌方,采挖时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2-3人结伴工作,以防不测。
(2)河滩捡石
在黄河滩捡石时,时刻要关注着上游的水势,且不可掉以轻心。最好在大雨之后去捡石,千万石块被大雨冲刷后尽现眼底。各种花纹造型一清二楚,此时可收集成堆,留弃与否,而后再细品琢磨。
(3)山林采石
有些山林远离闹市,野兽经常出没,采石一定要结群而行,衣着要整齐,一定要遵守山林法规,不准挖掘的地方不可滥采、乱挖,要保护自然环境,国家禁采的钟乳石严禁采挖。
奇石收藏
收藏奇石,一是可陶冶情趣,将自我融入到大自然中,物我一体,天人合一;二是通过繁荣的市场经济,在贸易中,提高自己的赏石、藏石质量,增加收入;三是育人育己,奇石的文化内涵和自身的美,不仅自己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令更多的人在其美的艺术氛围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寓教于乐,收藏奇石不仅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收藏多含有个人的好恶和观念,收藏奇石虽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从造型:有方圆、大小、抽象者、具象者;从石质:有细腻、光滑者,质地纯净者,粗犷松软者;从色彩:有单色、混合色、五彩色;从图案:有形象藏露,有虚实相兼,有形神兼备;石之内容与主题,全露者会一览无余,全藏者使人莫测。收藏奇石,应全方位、多侧面、对每块收藏品,应做到形有尽而意无穷,切不可拾到篮子里都是菜。
此外,奇石进入市场后,若想有较好的收益率,除了考虑个人爱好及其它条件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第一,选择藏品的最佳时机。在经济不景气时,往往是购入的好时机。第二,藏石在质、形、色、纹、韵几方面越完美,经济价值越高。第三,该藏品是否具有现在未被重视,而在将来被重视的特质?如果有,那么现在购进其增值空间就大。第四,这种藏品的需求热一旦形成,其市场供应量是否会迅速增加?如果是,其盈利的上升空间就很小。另外,品牌意识、名人效应、系列收藏等因素也很重要。
社会承认名家,市场则承认品牌。所谓品牌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社会知名度和历史知名度。那些在电视、书报、画册、展评中经常露面并获过大奖或被历史上的名人收藏过的奇石,其增值的空间就大。由于藏石是属于非必需的消费品,其消费量往往受到个人收入增减的影响。因此经济不景气会削弱藏家的实力,限制他们的购买欲望。但中国的奇石市场有些特别。就高档奇石而言,总供应量是不会增加的,而需求人数却迅猛增加。不光中国大陆,凡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连欧美人士也青睐中华赏石。上品石价格长期稳步上升也就理所当然,这种稳定性表现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在经济滑坡时,精品、名品石价格不降反升。
观赏石的收藏与鉴识
如今,正值国泰民安太平盛世,赏石藏石之风日盛,势不可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和完善,赏石、藏石已完全走出了深闺,越来越显现其投资增值的巨大潜力。那么,哪些石头可称之为观赏石,而且有收藏价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我国的赏石资源和分布情况。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已注明产地及石种的观赏石有九十五种,可分为象形石、纹理石、清供石、生物化石、矿物晶体、工艺石等六个大类。
其中象形石、纹理石、清供石三类涵盖了
绝大部分石种。如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巴灵石、武陵石、雪花石、大化石、彩陶石、龟甲石、木纹石、九龙壁、贵州青、崂山绿石、栖霞石、雨花石等等。生物化石类是指:动、植物化石。矿物晶体类是指:绿松石、孔雀石、水晶、荧石等。工艺石类如:大理石、草花石、菊花石、牡丹石等等。那么如此之多的观赏石,哪些是我们收藏的目标呢?这个就要因人而宜或因地而宜。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纷繁众多的观赏石面前,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经济能力,适合自己的鉴赏喜好,适合自己的价直判断的观赏石来收藏。对一般收藏者来说,除了几种极其稀有的如田黄石、鸡血石、和田玉石等外,绝大部分观赏石的收藏是在公平的起跑线上。
因为观赏石收藏及其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价值,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1998年,在国内刮起葡萄玛瑙石收藏旋风之时,北京的一位观赏石收藏家却独辟蹊径,在人们不大重视的小块风砺玛瑙石中,发现了一块外形像破蛋壳,开口处若隐若现雏鸡头面,后来被命名为生命的观赏石,就是这块长不过两寸,重不过百克形似鸡蛋的观赏石,已成为目前国内罕见奇珍。最近在中国赏石界被提名为中国最昂贵的观赏石之一,估价为1.3亿元之巨。还有块周身发浅绿,外表普普通通的一块黄河石,却因为一面有扭曲的白色石筋,经文字专家鉴识,这文字酷似伊斯兰教文字,意思是真主的旨意。一经解读,此石身价千倍增值,目前石价已达千万元。因此,观赏石收藏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观赏价值,同时其文化价值和发现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的。这也是观赏石之所以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
观赏石的收藏和鉴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评估观赏石的价值及品位离不开鉴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传统的观赏石一直沿用古人的评判标准:皱、漏、瘦、透、丑。随着当今赏石新品种的开发,观赏石家族又增添了大量的新成员,传统的灵壁石、太湖石、昆石、英石这四大名石的地位正遭到挑战,九龙壁、葡萄玛瑙石、大化石、彩陶石等等后起之秀正各领风骚。观赏石的评判标准也与时惧进地融合了新的内容:色,质,形,纹,声,它与传统标准一道,使观赏石的评定更科学更客观,他涵盖了更多的信息。任何一尊观赏石,如果不具备上述评判的任何一条标准,那么这尊观赏石就缺失了其特色韵味和个性,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反之,如同时兼有几条评判标准的特色,那这些观赏石的收藏价值及观赏性就更胜一筹。为此,我把古今观赏石评判标准简称十条,来与观赏石爱好者切磋交流。
当今观赏石市场鱼龙混杂,由于社会需求量的激增,观赏石的产地也增加了一个新的行业,就是人造加工伪石、
假形石,而且手法层出不穷,对观赏石的收藏造成冲击。那么,我们怎样结合古今评判观赏石的十条标准来为收藏所用,来提高鉴识能力,而不被日益增多的伪石假形石蒙蔽眼睛误入歧途呢?我认为必须逐一解读标准的含义,结合本人平时的收藏和观察,以及在产地、加工地的亲眼所见,来破解造假的手段及做
法,让广大石友在收藏、赏玩观赏石过程中擦亮眼睛。
皱:皱纹,是赏石在成型初期因自然收缩或经自然水流、风沙冲刷而形成的一凹一凸的条纹。
漏:赏石有孔或缝,使水或其他物体能滴入、透出或掉出。
瘦:(跟胖或肥相对),是指赏石的形体或某一部分窄小或单薄。
透:(液体,光线等)渗透;穿透:透水、透亮,特指赏石的穿透、通透、通空灵巧等。
丑:丑陋,难看。赏石特指其怪异,与众不同。
色:色彩、颜色,指赏石原本具有的天然色彩和光泽。
质:性质、本质、品质,特指赏石的天然质地、结构、密度、硬度、光洁度、质感等,也指赏石的质量和大小。
形:形态、形状、结构状态等,这里特指赏石的天然外形和点、线、面组合而呈现的外表。
纹:纹理、痕迹,指赏石表面呈线条、图案的花纹。
声:声响、声音,指赏石通过扣击或摩擦振动所产生的声响和声音。
上述观赏石的十条鉴识评判标准,也是造假者刻意模仿追逐的目标。造假者往往在平淡无奇的或有缺陷的石块上,用现代加工工具,采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人工处理,使其身价倍增。下面我来谈谈伪石、假形石的一般鉴识技巧,供石友们共同探讨。
造伪者往往通过劈、斩、抠、挖、填、挫、雕、磨、烂、摸压、增退色、注胶等一系列的手法,来制造观赏石,使其形成规模生产,创造利润。
劈、斩:一般是用钢斧,钢锤等工具,对肥厚的观赏石进行瘦身减肥,使其更具观赏性。通过劈、斩,石的表面往往留下较明显、有规律的加工痕迹,形成其特别的棱角和石质差异。未径加工的石质表面或轻或重都有一些风化层或叫石皮,而经过劈、斩之后,这些痕迹丧失,这就给鉴识提供了条件。
抠、挖:是用钢凿、钢钻进行透、漏的加工,一块普通石头经加工成为具有通透、明朗等特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抠、挖同样会在石头表面留下痕迹。抠、挖会使石头上留下不规则的凿痕,这是与天然石的自然流畅相悖的。而挖是用电钻、磨轮等机械工具进行,则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机械加工的弧形痕迹。填、挫:是在抠、挖工序过后的充填和修整。通过填充、镶嵌、挫修整理,使加工的伪石更加自然。但是填、挫还是会留下填充物与原石石性不一,填充物与原石的缝隙连接处会留下粘连的规则痕迹,而挫更能从平行或整齐交叉的痕迹中找到破绽。
雕、磨:一般是在工艺石中的常用的技法。通过刀刻、喷沙、抛磨等工艺,使其加工石头的观赏性突现。雕、磨常用在葡萄玛瑙石、图案石等造假的加工上,人工痕迹明显,有的可以光滑如镜,粒粒珠玑,这是大自然中很难形成的。还有的是用雕、磨来增加石头的纹理特征和包浆这些都要通过观察赏石整体的纹理结构和包浆的一致性来鉴识和判断,只要认真鉴别就能找出破绽。
烂:是现在制造伪石的常用做法。在初步加工成形的石头上,通过用强酸,弱酸的冲刷、浸泡,来洗刷人工的制作痕迹,缓和加工中出现的棱角和生硬的点、线、面。但是用酸洗泡的石头表面原始风化层几乎丧失,石头的内孔或外表往往会形成一层特有的酸洗膜,虽然经过后续处理,我们还是能够鉴别出与原始的自然石之间的差异来。
模压:就是用模具,通过模压加工的方法,把制作的图案粘贴到主体石头上,使之成为具有观赏性的观赏石。这类技法一般用在制作工艺石、生物化石中的骨骼化石上。材料一般选用工业聚脂或可溶性化工材料,经模压成型后再加工,不仔细鉴别很容易造成误藏。但只要用以火烘烤,就会发现问题。
增、退色:是用有色染料浸泡、高温增色和酸洗退色等做法的总称。像市场上出现的卵石、片石上的人像、生肖、花卉等批量的观赏石就是此类产品,几乎没有收藏价值。鉴别它只要用沸水冲刷、浸泡就可发现其色泽发生变化,如果所用染色材料有污染,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注胶:通常是用在小型高档观赏石如玉石、玛瑙、风砾石、雨花石等的作伪上。通过用聚脂、染料、高浓度胶水等混合物对石头表面或有缺陷的位置进行注胶处理,为伪石增色、亮丽,提升其商业价值。鉴识此类观赏石除用火烤测试外,还可以用刀刮、针挖等方法求证。
总之,赏石、鉴石、藏石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块品质优良的天然观赏石一定是经得起鉴识和推敲的,人为的制作加工终不能登上赏石的大雅之堂。观赏石的魅力,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啧啧惊叹。
奇石-2008衢州奇石交流会
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是记者9月28日上午,在市文联文萃厅举办的2008衢州奇石交流会上看到的两块奇石。此次交流会,由衢州市弘明文化传播公司和衢州市观赏石协会主办,共吸引了衢州和嵊州的10多位奇石收藏爱好者参加。展期贯穿了整个国庆长假,将于10月8日结束。
本市奇石收藏爱好者单春波向记者介绍,观赏石的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文人雅士多予石以象征意义和人格化。如:因其年久,谓之“寿石”;因其守坚,谓之“石德”;因其沉静,不随波逐流,被借称于朋友之间的牢固友谊,谓之“石友”。石之牢固不移的特性,为人所爱,常见斋阁、厅堂的案几上,左摆花瓶,右供奇石就是寓平安之意。
“在大千世界诸多收藏中,观赏石收藏恐怕是最具独特魅力的一种。大自然不会造就相同的两块奇石头,一经发现,便独一无二,有无与伦比的收藏和审美价值。”来自嵊州屠法仁从事奇石收藏已有五六年时间,对此颇有研究。他说,一块佳石是无言的诗、不朽的画,是无声的歌、不歇的舞。那一枚枚灵秀神奇的观赏石,无不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是天然艺术品,散逸着天地的神秘和灵气,赢得人们的无限爱恋。
站在展位前,屠法仁拿起那块名为“俯前甘为儒子牛”的黄蜡石向记者讲解到:你看,这里面是一种心境——“我的心是透亮的,不夹一丝的杂质,如果像我这样单纯,你就会少许多的忧虑。我不累,休息,是在体会劳动的快乐。”
接着,他又拿起一块名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溪卵石说:这里是一段春秋——“我曾经有过辉煌,和我的兄弟姐妹演绎过绿的极致。是的,残荷听雨,那是秋天的故事。但那是雨,不是泪,我没有错过那美丽的季节,这是我现在本来的形态,万物无常,你哪来那么多伤感呢?”
屠法仁说,赏石文化,其实是一种发现的艺术,也是一种心境艺术。闲时常到郊外溪涧去采石,或到市场上选购几块奇石,经过一番清理与思索,再配制紫檀或黄杨木、红木座架,或直接置于艺盘中,就可成为一件件素雅别致又富创意的艺术品。每一枚奇石里都包含了一种世界、一种春秋,它是掌中山河,案上乾坤,令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饭后茶余,细细品味,可领略到无穷情趣。
假山工程-含义
假山,是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充分地结合其它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井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用人工再造的山水景物的通称。
假山工程-功能作用
一、作为自然山水园的主景和地形骨架
一些采用主景突出的布局方式的园林尤其重视这一点。或以山为主景,或以山石为驳岸的水池作主景。整个园子的地形骨架、起伏、曲折皆以此为基础来变化。诸如金代在太液池中用土石相间的手法堆叠的琼华岛(今北京北海之白塔山)、明代南京徐达王府之西园(今南京之瞻园)、明代所建今上诲之豫园、清代扬州之个园和苏州的环秀山庄等。总体布局都是以山为主,以水为辅,其中建筑并不一定占主要的地位.这类园林实际上是假山园.
二、作为园林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的手段
这对于采用集锦式布局的园林尤为重要和明显。用假山组织空间还可以结合作为障景、对景、背景、框景、夹景等手法灵活运用。例如清代所建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的某些局部,苏州的网师园、拙政园某些局部、承德的避暑山庄等。中国园林善于运用“各景”的手法,根据用地功能和造景特色将园子化整为零,形成丰富多彩的景区.这就需要划分和组织空间。划分空间的手段很多,但利用假山划分空间是从地形骨架的角度来划分,具有自然和灵活的特点。特别是用山水相映成趣地结合来组织空间,使空间更富于性格的变化。如圆明园“武陵春色”要表现世外桃源的意境,利用土山分隔成独立的空间,其中又运用两山夹水,时收时放的手法作出桃花溪、桃花洞、渔港等地形变化,于极狭处见辽阔,似塞又通,由暗窥明,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联想。颐和园仁寿殿和昆明湖之间的地带,是宫殿区和居住、游览区的交界。这里用土山带石的做法堆了一座假山。这座假山在分隔空间的同时结合了障景处理。在宏伟的仁寿殿后面,把园路收缩得很窄,并采用“之”字线形穿山而形成谷道。一出谷口则辽阔、疏朗、明亮的昆明湖突然
展开在面前.这种“欲放先收”的造景手法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此外,如拙政园枇杷园和远香堂、腰门一带的空间用假山结合云墙的方式划分空间,从枇杷园内通过园洞门北望雪香云蔚亭.又以山石作为前置夹景,都是成功的例子。
三、运用山石小品作为点缀园林空间和陪衬建筑、植物的手段
山石的这种作用在我国南、北方各地园林中均有所见,尤以订:南私家园林运用最广泛。如苏州留园东部庭院的空日基本上是用山石和植物装点的,有的以山石作花台、或以石峰凌空、或藉粉墙前散置、或以竹、石结合作为廊间转折的小空司和窗外的对景.例如“揖峰轩”这个庭院,在大天井中部立石峰,天井周围的角落里布置自然多变的山石花台,就是小天井或一线夹巷,也布以合宜体量的特置石峰。游人环游其中,—个石景往往可以兼作几条视线的对景.石景又以漏窗为框景,增添了画面层次和明暗的变化。仅仅四、五处山石小品布置,却由于游览视线的变化而得到几十幅不同的画面效果.这种“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手法主要是运用山石小品来完成的.足见利用山石小品点缀园景具有
“因简易从,尤特致意”的特点。
除了用作造景以外,山石还有一些实用方面的功能作用。
四、用山石懂驳岸、挡土墙、护坡和花台等
在坡度较陡的土山坡地常散置山石以护坡.这些山石可以阻挡和分散地面径流。降低地面径流的流速从而减少水土流失。例如北海琼华岛南山部分的群置山石、颐和园龙王庙土山上的散点山石等都有减少冲刷的效用。在坡度更陡的山上往往开辟成自然式的台地,在山的内侧所形成的垂直土面多采用山石做挡土墒。自然山石挡土墙的功能和整形式挡土墙的基本功能相同,而在外观上曲折、起伏,凸凹多致。例如颐和园“圆朗斋”、“写秋轩”、北海的“酣古堂”,“亩鉴室”周围都是自然山石挡土墙的佳品。
在用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上要堆起较高的土山,常利用山石作山脚的藩篱.这样,由于土易崩而石可壁立,就可以缩小土山所占的底盘面积而又具有相当的高度和体量。如颐和园仁寿殿西面的土山、无锡寄畅园酉岸的土山都是采用这种做法。江南私家园林中还广泛地利用山石作花台养植牡丹、芍药和其它观赏植物。井用花台来组织庭院中的游览路线,或与壁山结合,与驳岸结合。在规整的建筑范围中创造自然、疏密的变化。这和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有不少相通的手法,有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五、作为室内外自然式的家具或器设
如石屏风、石榻、石桌、石几、石凳、石栏等,既不怕日晒夜露,又可结合造景。例如现置无锡惠山山麓唐代之“听松石床”(又称“偃人石”),床、枕兼得于一石,石床另端又镌有李阳冰所题的篆字“听松”,是实用结合造景的好例子。此外,山石还用作室内外楼梯(称为云梯)、园桥、汀石和镶嵌门、窗、墙等。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假山和置石的这些功能都是和造景密切结合的。它们可以因高就低,随势赋形。山石与园林中其它组成因素诸如建筑、园路、广场、植物等组成各式各样的园景,使人工建筑物和构筑物自然化,减少建筑物某些平板、生硬的线条的缺陷,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使人工美通过假山或山石的过渡和自然山水园的环境取得协调的关系。因此,假山成为表现中国自然山水园最普遍、最灵活和最具体的一种造景手段。
假山工程-材料和采运方法
我国幅员广大,地质变化多端,这为掇山提供了很优越的物质条件。宋代杜绾撰《云林石谱》所收录的石种有116种。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也有百余种。但其中大多数属于盆玩石,不一定都能适用于掇山。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中收录了15种山石,则大多数是可以用于堆山。从一般掇山所用的材料采看,假山的材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大类,每一类又因各地地质条件不一而又可细分为多种。
一、湖 石
即太湖石,因原产太湖一带而得此名。这是在江南园林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也是历史上开发较早的一类山石。我国历史上大兴掇山之风的宋代寿山艮岳也不惜民力从江南遍搜名石奇卉运到汴京(今开封),这便是“花石纲”。“花石纲”所列之石也大多是太湖石。于是,从帝王宫苑到私人宅园竟以湖石炫耀家门,太湖石风靡一时。实际上湖石即经过熔融的石灰岩,在我国分布很广,只不过在色泽、纹理和形态方面有些差别。在湖石这一类山石中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二、黄 石
是一种带橙黄颜色的细砂岩,产地很多,以常熟虞山的自然景观为著名.苏州、常州、镇江等地皆有所产。其石形体顽夯,见棱见角,节理面近乎垂直,雄浑沉实。与期石相比它又别是一番景象,严正大方,立体感强,块钝而棱锐,具有强烈的光影效果.明代所建上诲豫园的大假山、苏州耦园的假山和扬州个园的秋山均为黄石掇成的佳品。
三、青 石
即一种青灰色的细砂岩。北京西郊洪山口一带均有所产。青石的节理面不像黄石那样规整,不一定是相互垂直的纹理,也有交叉互织的斜纹.就形体而言多呈片状,故又有“青云片”之称。北京圆明园“武陵春色”的桃花洞、北海的漳濮涧和颐和园后湖某些局部都用这种青石为山。这种山石在北京运用较多。
四、石 笋
即外形修长如竹笋的一类山石的总称。这类山石产地颇广。石皆卧于山土中,采出后直立地上。园林中常作独立小景布置,如个园的春山等。
五、其它石品
诸如木化石、松皮石、石珊瑚、黄蜡石和石蛋等。木化石古老朴质,常作特置或对置。松皮石是一种暗土红的石质中杂有石灰岩的交织细片,石灰石部分经长期熔融或人工处理以后脱落成空块洞,外观像松树皮突出斑驳一般。石蛋即产于海边、江边或旧河床的大卵石,有砂岩及各种质地的。岭南园林中运用比较广泛。如广州市动物园的猴山、广州烈士陵园等均大量采用。黄蜡石色黄,表面若有蜡质感。质地如卵石,多块料而少有长条形。广西南宁市盆景园即以黄蜡石造。
假山工程-置石和假山布置
一、置石
置石用的山石材料较少,结构比较简单,对施工技术也没有很专门的要求,因此容实现。我们学习掇山最好从置石开始,由简及繁。如果置石得法的话,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说置石的特点是以少胜多、以简胜繁。量虽少而对质的要求更高。大假山虽不易工,山石安置手法又何易。正因为一般置石的篇幅不大,这就要求造景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格局谨严、手法洗练,“寓浓于淡”,使之有感人的效果,有独到之处。因此丝毫不会因篇幅小而限制匠心的发挥,可以说深浅在人。从这方面意义讲,这又不是很简单的。这也可以说是置石的艺术特征。
二、与园林建筑结合的山石布置
这是用山石来陪衬建筑的做法。用少量的山石在合宜的部位装点建筑就仿佛把建筑建在自然的山岩上一样的效果。所置山石模拟自然裸露的山岩,建筑则依岩而建。因此山石在这里所表现的实际是大山之一隅,可以适当运用局部夸张的手法。其目的仍然是减少人工的气氛,增添自然的气氛。这是要掌握的要领
假山工程-“作假成真”的手法
(一)山水结合,相映成趣
中国园林把自然风景看成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环境景观。山水又是自然景观的主要组成。所以清代画家石涛在《石涛画语录》中强调:“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山水之间又是相互依存和相得益彰的。诸如“水得地而流,地得水而柔”、“山无水泉则不活”、“有水则灵”都是强调山水结合的观点。自然山水的轮廓和外貌也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概括地总结了这方面的自然之理。他说:“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还有喻山为骨骼、水为血脉、建筑为眼睛、道路为经络、树木花草为毛发的说法也是强调自然风景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如果片面地强调堆山掇石却忽略了其它的因素,其结果必然是“枯山”、“童山”而缺乏自然的活力。而获得成功的假山园均循此理而达到“作假成真”的境界。至于山水之结体因地制宜。上海嘉定秋霞圃山水结体的特征是两山对峙而夹长池,水面纵长而延伸水湾入山坳。上海豫园黄石大假山则主要在于以幽深曲折的山涧破山腹然后流入山下的水池。
环秀山庄山峦拱伏构成主体,弯月形水池环抱山体两面,一条幽谷山涧穿贯山体再入池。南京瞻园因用地南北狭长而使假山各居南北,池在两山麓又以长溪相沟通等都是山水结合的成功之作。苏州拙政园中部以水为主,池中却又造山作为对景,山体又为水池的支脉分割为主次分明而又有密切联系的两座岛山,这为拙政园的地形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假山在古代称为“山子”,足见“有真为假”指明真山是造山之“母”。真山既是以自然山水为骨架的自然综合体,那就必须基于这种认识来布置才有可能获得“作假成真”的效果。
(二)相地合宜,造山得体
自然山水景物是十分丰富多样的,在一个具体的园址上究竟要在什么位置上造山,造什么样的山,采用哪些山水地貌组合单元,都必须结合相地、选址因地制宜地把主观要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把所有的园林组成因素作统筹的安排。《园冶》“相地”一节谓“如方如圆,似扁似曲。如长弯而环壁,似扁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
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如果用这个理论去观察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布置,便可了解“相地”和山水布置间的关系。避暑山庄在澄湖中设“青莲岛”,岛上建烟雨楼以仿嘉兴之烟雨楼,而在澄湖东部辟小金山为仿镇江金山寺。这两处的假山在总的方面是摹拟名景,但具体处理又必须根据立地条件。也只有因地制宜地确定山水结体才能达到“构园得体”和有若自然。
(三)巧于因借,混假于真
这也是因地制宜的一个方面,就是充分利用环境条件造山。如果园之远近有自然山水相因,那就要灵活地加以利用。在“真山”附近造假山是用“混假于真”的手段取得“真假难辨”的造景效果。
位于无锡惠山东麓的寄畅园借九龙山、惠山于园内作为远景,在真山前面造假山,如同一脉相贯。其后颐和园建谐趣园仿寄畅园,于万寿山东麓造假山有类似的效果。颐和园后湖则在万寿山之北隔长湖造假山。真假山夹水对峙,取假山与真山山麓相对应,极尽曲折收放之变化,令人莫知真假。特别是自东西望时,更有西山为远景,效果就更逼真一些。
混假于真”的手法不仅用于布局取势,也用于细部处理。避暑山庄外八庙有些假山、山庄内部山区的某些假山、颐和园的桃花沟和画中游等都是用本山裸露的岩石为材料,把
人工堆的山石和自然露岩相混布置,也都收到了“作假成真”的成效。
(四)独立端严,次相辅弼
意即要主景突出,先立主体,再考虑如何搭配以次要景物突出主体景物。宋代李成《山水诀》谓:“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这段画理阐述了山水布局的思维逻辑。拙政园、网师园、秋霞圃皆以水为主,以山辅水。建筑的布置主要考虑和水的关系,同时也照顾和山的关系。而瞻园、个园、静心斋却以山为主景,以水体和建筑辅助山景。留园东部庭院则又是以建筑为主体,以山、水陪衬建筑。北海画舫斋中的“古柯庭”就以古槐为主题,庭院的建筑和置石都围绕这株古槐布置。布局时应先从园之功能和意境出发并结合用地特征来确定宾主之位。假山必须根据其在总体布局中之地位和作用来安排。最忌不顾大局和喧宾夺主。
确定假山的布局地位以后,假山本身还有主从关系的处理问题。《园冶》提出:“独立端严,次相辅弼”就是强调先定主峰的位置和体量,然后再辅以次峰和配峰。苏州有的假山师傅以“三安”来概括主、次、配的构图关系。这种构图关系可以分割到每块山石为止。不仅在某一个视线方向如此,而且要求在可见的不同景面中都保持这种规律性。唐代王维《画学秘诀》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清笪重光《画筌》说:“主山正者客山低,主山侧者客山远。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互盘,祖峰乃厚。”都是区分山景主次的
(五)三远变化,移步换景
假山在处理主次关系的同时还必须结合“三远”的理论来安排。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又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
假山在处理三远变化时,高远、平远比较易工而深远做起来却不是很容易。它要求在游览路线上能给人山体层层深厚的观感。这就需要统一考虑山体的组合和游览路线开辟两个方面。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并不像某些园林以奇异的峰石取胜。清代假山哲匠戈裕良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在面积很有限的地盘上摄出逼似自然的石灰岩山水景。整个山体可分三部分,主山居中而偏东南,客山远居园之西北角,东北角又有平岗拱伏,这就有了布局的三远变化。
就主山而言又有主峰、次峰和配峰的安置,它们也是呈不规则三角形错落相安的。主峰比次峰高1m多,次峰又比配峰高,因此高远的变化也初具安排。而难能可贵的还在于有一条能最大限度发挥山景三远变化的游览路线贯穿山体。无论自平台北望或跨桥、过栈道、进山洞、跨谷、上山均可展示一幅幅的山水画面。既有“山形面面看”,又具“山形步步移”。假山不同于真山,多为中、近距离观赏,因此主要靠控制视距奏效。此园“以近求高”,把主要视距控制在1:3以内,实际尺度并不很大,而身历其境却有如置身深山幽谷之中,达到了“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的艺术境界,堪称湖石假山之极品。
(六)远观山势,近看石质
“远观势,近观质”也是山水画理。这里既强调了布局和结构的合理性,又重视细部处理。“势”指山水的形势。亦即山水的轮廓、组合与所体现的动势和性格特征。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以文学或书画比喻造山的道理说:“以其先有成局而后修饰词华,故麓览细观,同一致也。若夫间架未立,方自笔生,由前幅而生中幅,由中幅而生后幅。是谓以文作文,亦是水到渠成之妙境。然但可近视,不耐远观。远观则襞渍缝纫之痕出矣。
书画之理亦然。名流墨迹,悬在中堂。隔寻丈而视之,不知何者为山,何者为水,何处是亭台树木。即字之笔画,杳不能辨。而只览全幅规模便足令人称许。何也?气魄胜人,而全体章法之不谬也。”足见“胸有成局,意在笔先”的重要性。置石掇山亦如作文。一石即一字,数石组合即用字组词,由石组成峰、峦、洞、壑、岫、坡、矶等组合单元又有如造句。由句成段落即类似一部分山水景色。然后由各部山水景组成一整篇文章,这就像造一个整园子。园之功能和造景的意境结合便是文章的命题。这就是“胸有成山”的内容。
就一座山而言,其山体可分为山麓、山腰和山头三部分。《园冶》说:“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赠。”这是山势的一般规律。石可壁立,当然也可以从山麓就立峭壁。笪重光
《画筌》说:“山巍脚远”、“土石交覆以增其高,支拢勾连以成其阔。”都是山势延伸的道理山的组合包括“一收复一放,山势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山之陡面斜,莫为两翼”、“山外有山,虽断而不断”、“半山交夹,石为齿牙;平垒遥远,石为膝趾”、:“作山先求入路,出水预定来源。择水通桥,取境设路”等多方面的理论。这在假山实例中均可得到印证。
合理的布局和结构还必须落实到假山的细部处理上。这就是“近看质”的内容,与石质和石性有关。例如湖石类属石灰岩,因降水中有碳酸的成份,对湖石可溶于酸的石质产生溶蚀作用使石面产生凹面。由凹成“涡”,“涡”向纵长发展成为“纹”,“纹”深成“隙”,“隙”冲宽了成“沟”,“涡”向深度溶蚀成“环”,“环”被溶透而成“洞”,“洞”与“环”的断裂面便形成锐利的曲形锋面。于是,大小沟纹交织,层层环洞相套。这就形成湖 石外观圆润柔曲、玲珑剔透、涡洞相套、皴纹疏密的特点。亦即山水画中荷叶皴、披麻皴、 解索皴大多所宗之本。
而黄石作为一种细砂岩是方解型节理,由于对成岩过程的影响和风化的破坏,它的崩落是沿节理面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凸凹成层和不规则的多面体。石之各方向的石面平如刀削斧劈,面和面的交线又形成锋芒毕露的棱角线或称锋面。于是外观方正刚直、浑厚沉实、层次奉富、轮廓分明。亦即山水画皴法中大斧劈、小斧劈、折带皴等所宗。但是,石质和皴纹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也有花岗岩的大山具有荷叶皴(如黄山某些山峰),砂岩也有极少数具有湖石的外观(如苏州天平山某些山石)。只能说一般的规律是这样。如果说得更简单一些,至少要分出竖纹、横纹和斜纹几种变化。掇山置石必须讲究皴法才能做到“掇山莫知山假”。
(七)寓情于石,情景交融
假山很重视内涵与外表的统一,常运用象形、比拟和激发联想的手法造景。所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也是要求无论置石或掇山都讲究“弦外之音”。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外观是力求自然的,但就其内在的意境而言又完全受人的意识支配。
这包括长期相为因循的“一池三山”、“仙山琼阁”等寓为神仙境界的意境;“峰虚五老”、“狮子上楼台”、“金鸡叫天门”等地方性传统程式;“十二生肖”及其它各种象形手法;“武陵春色”、“濠濮间想”等寓意隐逸或典故性的追索;寓名山大川和名园的手法,如艮岳仿杭州凤凰山、苏州洽隐园水洞仿小林屋洞等;寓自然山水性情的手法和寓四时景色的手法等。这些寓意又可结合石刻题咏,使之具有综合性的艺术价
假山工程-结构
一、分层结构
假山的外形虽然千变成化,但就其基本结构而言还是和造房屋有共通之处,即分基础、中层和收顶三部分。
二、山石结体的基本形式
假山虽有峰、峦、洞、壑等各种组合单元的变化,但就山石相互之间的结合而言却可以概括为10多种基本的形式。这就是在假山师傅中有所流传的“字诀”。如北京的“山子张”张蔚庭老先生曾经总结过“十字诀”即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卡、垂。此外,还有挑、飘、戗等。江南一带则流传九个字即叠、竖、垫、拼、挑、压、钩、挂、撑。两相比较,有些是共有的字,有些即使称呼不一样但实际上是一个内容。由此可见我国南北的匠师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大致是从江南流传到北方,并且互有交流。
最新评论: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