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原宝堂张原的田黄 天珠收藏情结
时间:2014-11-08 来源:奇闻异事 作者:田友泉 点击数:北京原宝堂堂主张原的田黄、天珠收藏情结
张原展示佩戴的藏传佛教珍品——天珠
北京原宝堂镇店之宝、重337.5克的“祥云献瑞”
北京原宝堂收藏的九眼千年至纯天珠
北京原宝堂收藏的明代松石108粒佛珠
张原收藏的“宗教神秘人物”曾使用过的藏传佛教犀牛角碗
张原(右)与广东省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严河(左)介绍田黄石收藏
港澳收藏界人士参观北京原宝堂收藏的田黄石
日前,随着清朝中期名家董昌门所刻的田黄石、重337.5克的“祥云献瑞”在2014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博会分会场的惊艳亮相,据业界人士传称为“宫廷之物”的此“镇店之宝”,一下子让它的收藏主——北京原宝堂的名声在收藏界传开了!
众所周知,董昌门是清中期寿山石雕刻名家,其署名的精品力作存世极少,更别说是田黄石藏品,每一几百克以上的单件都显得尤为弥足珍贵。据说,董昌门精品都可能是宫廷之物,更惹得多数藏家倾其所有,竞相“争”藏。
记者为了一探究竟,通过拥有古玩业商家数量为国内第一、也是业内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圳古玩城的一次机遇,并在同属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北京华夏古玩城的负责人卓先生的一次私人宴请活动中,终于与“祥云献瑞”的收藏者——北京原宝堂的“堂主”张原先生进行了一席访谈,才得知,原来这位传说中的“玉痴”,来自东北的青年收藏家,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珠宝玉石收藏世家,至今已是拥有全国十几家商铺及网络、文化艺术等多元化集团公司的掌舵人,在“祥云献瑞”等系列田黄石精品以及数量众多的天珠(天降石)等藏族佛家珍品的故事背后,竟然有一段“玉随人缘”的随缘人生收藏观……
这位魁梧、健壮的东北汉子稳重而健谈,穿戴着不同于常人的项链、手链,左右手还有一些少见的手串,衣着、饰品搭成的整体显得又不失时尚。
——打造寿山田黄石的珍藏特色
寿山田黄石素有“帝王之石”美誉。当问起他对于收藏田黄石的理解时,张原介绍:
产于福建的寿山田黄石是印章石料中的极品,其材质温润凝腻,寓意福寿吉祥,历来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竞相刻意收藏之珍品,古时有“无田黄石不贵,无田黄石不富”之说。明、清两朝均将寿山田黄石作为御用玺印以及皇帝赏赐的最高规格,故田黄石被尊为“帝王之石”。田黄石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挖掘,使原本产量就稀少的田黄石到目前已经挖掘殆尽,能流传世面的都已成为稀有珍品,古时就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而如今更是“一两田黄千两金”了。田黄石是世界特有的“软宝石”,其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追捧,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资料记载:全世界也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田黄石,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主要是出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而值得收藏的、高价投资的也仅是田黄中少部分特征明显,各方面俱佳而无可挑剔的上品。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又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故其身价无与伦比。从田黄石的属性看,凡经雕镌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看待,因为它不能复制,属于没有再生性的艺术品。
关于收藏“祥云献瑞”这一珍宝,自是有一番来历,有何缘起和经历?它的特色与意义何在?张原说:
田黄石中,尤以“祥云献瑞”最为珍贵,乃原宝堂镇店之宝!是我数年前从一位日本军人的后裔手中偶然得之。此块田黄石是清中期寿山石雕刻家董昌门的精品力作,刀刻犀利、鬼斧神工之作让祥云苍龙出神入化,想当年必是宫中之物,我有缘得到如此殊胜之珍品,更是喜不自胜。
经营田黄石者并不多,但坊间传说,皆大同小异……相传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在安徽凤阳有个穷小子朱元璋,为了躲避灾荒,逃到了福州寿山,他饥寒交迫,又偏偏碰到了大雨,走投无路地躲进了一个寿山石家采掘寿山石的山洞,这场雨一连下了几天,他也就在山洞里睡了几天……等到雨止天晴,朱元璋一骨碌爬了起来,这时奇迹发生了,他原先满身的疥疮竟然不治而愈,原来他睡在寿山石上面了,是寿山石上面的田黄石粉治好了他的病。到后来,他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还专门派太监来开采田黄石。
另据可考资料记载:寿山石制印历史,至少可溯源到晋朝的“零陵太守章”。一般而言,寿山石含大量三氧化二铁,所以色泽显得特别绚美不凡,尤其田黄石更令人爱不释手……田黄又分桔皮红、桔皮黄、金黄、枇杷黄、桂花黄、熟粟黄等。田黄因质佳色浓,稀少难得,尊为“石中之帝”,价格极高……当下田黄(产地)日益衰竭,价格连年攀高,在国际市场,田黄属稀缺品。
但田黄石的起源却众说纷纭,各种神话传说不止一端。
其实,田黄石被发现的“历史”是很短的。在明代早中期还没有为人们所认识。它的被发现也纯属偶然,据清人施鸿宝《闽杂记》记载,起因竟然是一位进城卖谷的老农,因为担子一头轻一头重,他就顺手拿了块从田里挖出来的黄石头,放在轻的一头,在路过致仕在家的著名文学家曹学佺门前时,被曹学佺发现买了下来,开始“遂著于时”。但说是这么说,从那时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好像还是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如果说,明朝开国皇帝关于田黄石的传说有些牵强和迷信色彩,以及其几代统治者的田黄石情有独钟都不具足够的说服力,那发生在近代国宝进入故宫博物院的记录是否解开田黄石神秘的面纱和无尽的价值魅力?
张原讲起作为典型东北人理解的那段关于清朝皇帝乾隆的国宝田黄石三联玺的故事,更是流露出一份对田黄石的深深的执着与热爱。
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宝田黄石三联玺,就是清朝皇帝乾隆的喜爱之物。这件三联玺是用产自福建寿山田坑的上等田黄石做成,其原石据记载,在康熙年间就来到了清宫,在库房里一待就是近百年。乾隆年间,机缘巧合这块石头被呈到了乾清宫,乾隆皇帝对其一见倾心,命工匠精心雕琢,于是乾隆三联玺就此诞生。后来,这件三联玺被末代皇帝溥仪缝在棉衣里带出了紫禁城,之后又随其辗转长春、远东、抚顺,直到抗美援朝时期,溥仪将这枚珍贵的田黄石三联玺捐献给了国家。
在理解与经营中,张原一步一步完成着寿山石及寿山石精品代表——田黄石的收藏产业积累。
据了解,张原先生收藏有百余件田黄石藏品,以北京原宝堂的镇店之宝“祥云献瑞”为代表!
——多元化集团与家族缘起
寿山田黄石的确源远流长,古时拥有者非富即贵……业界专业场次为数不多的展览更是推动着让古代深藏皇宫的田黄石进入喜爱收藏、乐于品鉴的民间老百姓的视野。
探究张原如何依托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打造旗下店铺、做大做强业界品牌,形成全国一盘棋格局,张原介绍:
“原宝堂”成立于1999年,其金字招牌乃启功先生的墨宝。“原宝堂”一直在发展中壮大,迄今,以北京为中心,向广州、大连、长春等城市拓展,是一家已拥有十几家商铺及网络、文化艺术等多元化集团公司。
谈起玉文化,张原解释,很早很早之前,人类并无工具,当然也无种植和养殖。人的存活靠猎取,而猎取的手段是用石头,所以有非石器时代和石器时代的历史划分。
那时候,身体强壮的,肯定是最厉害的首领,因为他能猎取到更多食物。当时,就是用石头摔猎物。突然有人用一块石头猛击猎物,发现石头坚硬不碎,而猎物最惧怕这种石头的杀伤力。这块石头,就是玉。后来,为了便利,人们把玉再拾拣回来,下次继续用;再后来,为携带方便,不丢失,就穿了一个洞,系在身上。这时候的玉石就是我们现在的佩玉雏形了。再后来,玉石成了图腾,只有一定层次的人才能佩带。这就成了权力象征——大王佩带多大的,大臣佩带多大的;大王可拥有多少,大臣可拥有多少,完全有细致的划分。而这些玉石,普通人是不可以佩带的。也正因为此,和氏璧的历史故事就解释得真是而又很顺理成章了。
据了解:张原原来是学建筑的,毕业后在中字头大型建筑公司任职,后来才改行专门摆弄玉石收藏。据了解,他祖父早期是在吉林经营照相馆的。
祖父特别喜欢古物收藏,张原还在上学时,就是佩带着珠宝走进学校的。老人经常给他讲收藏的故事,耳濡目染,他对玉石就有了特别的感觉。文革期间,那些收藏的宝物当然命运不好,他的父辈虽喜欢,但总心有余悸。不过,他有一个叔叔却是鉴玉高手……到了他们这一代,就以他为代表继承并做大了家族产业。
——可贵藏族天珠情结
正如金融市场的分析,专家、理论研究者都会谈起投资热点——收藏界当说收藏热点。张原的观点是:
要说收藏热点,不得不提天珠(天眼石——藏族珍宝)。大约四千年前,一颗巨大的火星陨石撞击懂啊喜马拉雅山域,撞击力加上高温混合在玛瑙矿内,致使岩矿熔化、崩炸、散落,在飞奔的过程中受到大气流的影响,形成圆柱体,这些圆柱体碎石内含有十四种火星上的元素,以13伏特的磁波成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力量体。天珠具有天然宇宙强烈的磁场能量,其中镱元素的磁场更是相当强烈,是水晶的30倍,且全世界目前只有西藏的千年至纯天珠有这种特殊元素的磁场。天珠,为九眼石页岩,属于沉积岩之一种,含有玉质及玛瑙成份及晶体成分,红色的磁波最强,是一种稀有宝石。相传天珠原属于“天神”的宝物,因为出现了缺陷,被贬到人间,后被藏族发现,所以西藏人至今仍认为天珠是“天降之石”。天珠在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崇高、且具有神奇力量、足以驱鬼辟邪。由于其存世量非常稀少,加之近年来收藏人士对其认知度提高并加以追捧,天珠在市场就成了又一新兴热点。
资料记载:天珠有天然形成的规则图案,以眼球形为主,辅以三角形、四边形等,据称可辟邪。琢磨后的成品凸显眼珠状纹饰,是价格无法估量的佛教圣物——天珠。最早发现于西藏、尼泊尔等被当地人尊为“天降之石”,后来在外蒙也有所发现。
天珠,藏语发音“zi”汉语译“斯”或“瑟”,藏民称为“天降石”,仅出自青藏高原,距今已有3000—4000年的历史,在民间流传诸多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斯”在《藏汉大辞典》译为“亚玛瑙,猫睛石,一种宝石,俗称九眼珠。宝石纹理有‘无睛’、‘长条’及‘有睛’三类,入药能治脑溢血”。
在藏药《晶珠本草》就明确指出天珠与人造天珠的区别:“瑟治癫痫,镇痛。瑟新品很少,容易辨认。虎伏块状,有黑色花纹、黄色花纹、褐色花纹相杂,纹长,斑小。人工造的花纹扭曲,注意不要相混。真品虎伏块状,纹长九倍。用来擦眼,利眼病。用凉水泡一夜,水可止血痛;内服治癫痫病入血分;也可入内服药。涂在箭头上,镇邪。带在身上可预防癫痫”。
与藏传佛教人士及显密宗高僧大德的虚心求教、拜谒,全国、甚至世界名山大川的搜寻游历,让张原的收藏之路拓展得无限宽阔。
说起他收藏的那只“犀牛角碗”,以及几传佛珠,张原的眼睛里流露出神圣而虔诚的神情——他自豪地谈起有几件“宝贝”可是曾经被“宗教神秘人物”使用过的,感到这些有故事的臧品,真是大有来头!
他总是在讲述完辗转收藏的传奇般情节的故事之后,静静地说:
玉随人缘,玉随人缘……
正是张原对佛教文化的虔诚与尊崇,以及对天珠(天眼石)的了解,使他与这类藏传佛教珍品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完的热衷。
藏族天珠(天眼石),就成了他珍品收藏中的一个重要品种,也是为数不多的收藏量最多的几位收藏家之一。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