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画面石重大历史价值初探 组图
时间:2015-01-04 来源:偃师市观赏石协会 作者:孔丙林•德农 点击数:河洛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古都洛阳赏石界元老们,为洛阳周边及“河洛文明” 波及流域所产奇石的综合性命名,既含地域、流域慨念,又有“河洛文明” 的含意。河洛石中的画面石占大多数,古已闻名,《云林石谱》有载。本文结合河洛画面石这一天然瑰宝,在中华文明形成和中国历史文化与赏石文化的长期融合发展过程中,扮演的几次非常重要的角色试探其历史价值。
一、奇石文化根在河洛
发端于天下之中洛阳的河洛文明,起源于史前,形成于三代,发展于秦汉三国魏晋时期,鼎盛于隋唐北宋,其内容十分丰富,其地域外延已达秦晋与江淮,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源头。从考古学上看,河洛大地遍布着旧、新石器时代遗址。“栾川人”所处时代与北京猿人相当;偃师马涧沟的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早期遗址;由裴李岗文化发展而来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7000年,绘画、陶塑、雕刻在这一时期均有发掘,并且有数十种刻划符号,被认为具有早期文字性质。距今5000年左右的陕县庙底沟的龙山文化遗址,上承仰韶文化,下接二里头文化。这种传承有序的河洛文明,到公元前21世纪左右,终于以巨人的姿态,推动中国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夏王朝于河洛大地诞生。之后,夏商周三代连续在河洛流域为都一千五百多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在河洛。
在多元的河洛文化中,包括了代表天人合一思想的古代赏石文化。最早形成于大禹时代的《山海经》,在记录名山大川与异俗特产的同时,也记录了各山的矿藏与奇石,其中对中原地域情况记载特别详细,当为有文字记载奇石的源头。夏商时代纳收的贡品中就有奇石一项。中国历代王朝都赋予石文化不同的含义,如佩石藏玉、炼丹化石、镇灾避邪、借石敬天、建园造景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不但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且也是赏石文化的发源地,河洛奇石特别是其中的画面石,在赏石文化与历史文化融合互动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
二、黑白小石子演绎传承了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与太极图都是以黑白两色表现的。黑白色是色系中的两极色,仅有这两色搭配而成的物体,多具大美和神秘色彩。洛阳辖区的一个县级市——独占洛阳十三朝古都前七朝都城的偃师市的南部山区特产牡丹石,黑底白花、清晰逼真、人见人爱,自古就有人玩赏。由黑白两色形成的阴中有阳阳中寓阴的中华太极图,后被作为道教徽标,其中隐藏着无限玄机。
中石协副会长张建升的《奇石文化根在河洛》一文中,对河图洛书是这样描写的:“从文化起源和发展看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的标识,更是河洛文化的起源。是中国发现最早对后世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上古史籍的源头。相传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伏羲据以画八卦,以后由周文王演绎成《周易》;大禹之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大禹据以做《九畴》,划天下为九州。所以,《周易·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以上摘引说明了河图洛书的出处及其重大作用,但是,还没有说明在上古洪荒时代,是什么物质充当了河图洛书的载体?现有历史资料中还没发现涉及这一主题的记载。幸好,洛阳的资深藏石家和赏石理论研究学者常立新先生,在他为《河南石谱》写的《伏羲时期神秘的赏石文化——河图洛书起源猜想》中,对这个千古之谜给出了明确答案。作者通过论证得出结论说:是黑白小石子传承了带有赏石色彩的数学科学文化、自然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文化……。是河洛先民首先用黑白石头为符号、做计算、示阴阳、表意思,逐步演绎传承了‘河图洛书’ 。河洛赏石文化是河洛文化的起始文化……华罗庚说:“洛书”可能作为我们地球文明和另一个星球交流的媒介。
三、唐人对河洛画面石的极大关注
在《中华古代石谱石文石诗大观》中,辑录唐代石诗273首。第一首是苏味道的《咏石》,读其注释可知,该石是一方产自王屋山中流出的济水画面石,其产地正是现代黄河画面石的主要产地之一。第二首李峤所咏的也是一方画面石,虽然没说明该石产地。但从作者生平中知道原籍河北的李峤“20岁举进士,历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官至中书令。”李峤大半生在洛阳为官,所咏奇石很有可能也是河洛画面石。
下面通过两起与赏石有关的唐代史料,来进一步说明唐人对河洛文字石与画面石的情有独钟。
(一)武则天凭借河洛文字石改唐为周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她祖籍并州(今山西文水),14岁时,在洛阳宫被唐太宗宠幸,封为才人。唐太宗死后,她依后宫之例入感业寺为尼姑。唐高宗即位后,把她接回宫中,数年后,立其为皇后。公元657年,唐高宗改洛阳为东都,长年在洛处理朝政,由于体弱多病,许多要务都委托武则天处理。因此,朝野将高宗、武氏并称“二圣”。高宗死后,其三子李显继位,但武则天不满李显,次年另立四子李旦为帝,自己独揽大权。他的这种行为引起王公贵族的强烈反对,国内一时动荡不安。武则天派兵出击,先后平定了徐敬业、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等叛乱,为她日后登基扫除了障碍。
在武则天为登基大造舆论之时,她的侄子武承嗣得到一方河洛文字石,上面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一说石上只有前四字,八字说来自《河南石谱》牛跃岑老师文)。武则天就此大做文章,举行了盛大的敬献“宝图”仪式,封洛河为“圣水”。载初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8岁的武则天登上东都应天门,宣布降李旦为皇嗣,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改元天授。同时,对神都洛阳大规模扩建改造,修建了天堂、明堂、天枢等一系列雄伟建筑,还迁关内七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使洛阳的人口逾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为唐中宗。武则天后逝于存放“宝图”的上阳宫。
上述史料在《唐书》多有记载。当时认为助女皇登基的文字石曾经被武承嗣做了手脚,因而武氏后人在为此背黑锅的同时,洛河的“显圣侯祠”也在玄宗时被扒掉。
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与赏石文化结合分析,武则天在14岁到68岁成帝之前,连续半个多世纪扶持了从创业到守业的三代唐皇,又与高宗并称“二圣”,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非凡的洞察能力,熟练掌握了应对各种矛盾的本领。而在其下一代中,换来换去也扶不起一个能够应对甚多积弊和矛盾的理想皇帝,因而,为了很好应对盛世伏危的复杂环境,她毅然走向前台亲自施政,有效治理了天下。武则天不依靠武力篡政,而是十分巧妙地借助赏石文化的力量,在兵不血刃与山呼万岁声中改唐为周;又实行了广揽人才,整顿吏治,重农薄赋,善交友邦,巩固国防等一系列安民强国措施,治下出现了民殷国富,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石文化在广度与深度上有了质的飞跃。在她亲政15年后,已是八十多岁的武则天又有惊无险安全离位,还唐于李。在她死后,没有因为“宝图”奇石的衰落而浇灭赏石文化之火,反而还引导了唐宋石文化的鼎盛发展。
本人有一方河洛文字石,双面都有红色文字,仅能认出半数,就有十个字。这一实例可以佐证:一千多年前助女皇登基的河洛文字石不一定作假。
(二)宰相李德裕囤积了大量的河洛画面石
宰相李德裕的平泉山庄在洛阳南二十里许,周长四十里,宋人李格非的《洛阳园林记》有详细记载。李德裕曾自豪地说“洛阳士君子,多以平泉见”。住在离平泉山庄不远的白居易吟道“狂歌箕踞酒樽前,眼不见人面朝天,洛客最闲唯有我,一年四季到平泉”。从中也可知唐朝石友之间不分贵贱高低的融洽关系。唐人康骈(音:偏)的《谈剧录》中说平泉石中有“江山景物之状,竹间行径,有干石,以手摩之,皆云霞龙凤草树之形”。可见,当前河洛画面石中的国画石、竹叶石及各种动物植物石,在唐代平泉山庄的画面石中早已有之。
根据笔者实地考察,现有的平泉寺坐落在龙门西山之下的山沟中,南距伊河边上的龙门石窟仅数公里之遥,北与洛河上下游的卵石带(现为洛浦公园)距离适中,即使从黄河采集奇石,也只有百里左右,这段距离在一国之相手中算不得什么。根据平泉山庄数十平方公里的广阔面积和其中有大量太湖石这两点推断,李德裕不但有自己的常年采石与建筑队伍,还利用了国家漕运从南方与各地运石建园。
四、宋代因虢州石的发现而掀起画面石热
虢州石是产自豫西山区的河洛画面石,在宋代初被发现时,因当地属于虢州而命名为虢州石,这种红白或粉青相间的河洛画面石刚一问世,就在北宋掀起了一股巨大的赏玩画面石热潮。
赏石之风日盛的宋代,因朝廷沉迷于造园赏石而不顾国力民怨,连续多年大搞“花石纲”工程,引起了巨大的社会震荡;加之长期和平环境形成了“文治”较多而“武功”松弛,其结果导致赵家王朝丧失了半壁江山。在南宋偏安一方时期,客观上又推动了南北赏石文化的交流融合和民间赏石意识的觉醒。
在北宋时,河洛地区由于修路偶然发现两方虢州画面石,由虢州太守张景山分送欧阳修和吴学士之后,在精英阶层和文人雅士之中引起了轰动。当时的文化旗手欧阳修,首先亲对两石赋诗,然后号召苏东坡、梅尧臣等名人唱和。在苏东坡流放杭州途中顺便拜访恩师欧阳修时,贤师俊才结伴到吴仲卿府上观赏稀世虢石《雅鸣树石屏》并唱和赋。苏东坡在恩师旗手发起的这场赏石赋诗活动中,表现十分突出,不但他本人写下了六首咏“石屏”之诗名列第一,还多次赠石送砚请人赏石和诗,仅对范祖禹一人,苏东坡就送给了两次礼物,才得到和诗一首。他向范祖禹第二次邀诗的特长诗题是《轼近以月石砚屏献子功书,公复以涵星砚献纯父(即范祖禹)侍讲。子功有诗,纯父未也,复以月石风林屏赠之,谨和子功诗,并求纯父数句》。范回诗题目为《子瞻尚书惠涵星砚月石风林屏作歌以送之赋十二韵以谢》。诗的头四句是:“端溪千仞涵明星,虢山木古藏阴灵。苏公赠我此二宝,使我坐卧瞻云屏。”请注意范公诗的前三句称赞了二宝,第四句却落脚到“坐卧瞻云屏”上,况且先得砚而不复诗,只有在加送虢石屏后才作歌以谢。可见当时热炒的虢州画面石在名家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收到范诗后,苏东坡又作《次韵范纯父涵星砚月石风林屏诗》和之。
据不完全统计,在欧阳修发起的这次画面石诗赋赏析活动中共得到22首赏石诗赋。其中欧阳修3首,苏东坡6首,黄庭坚与梅尧臣各4首,范祖禹、苏辙、吴颐、苏舜钦、秦观各一首。这场宋代高层画面石诗赋研讨会,堪称中华赏石文化史上的一次史无前例意义深远的赏石大合唱。
引起宋代的画面石热的虢州石,目前在整个河洛画面石家族中叫的并不响。主要是那些黄河日月山水石与动物植物人物石等,太多也太出彩了。可惜,现代人对这些美丽的河洛画面石的赏析与研讨活动与古人相比却显得太少。
五、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河洛石服务人类恒久、历史贡献卓著、堪称中华历史文化名石。其中多姿多彩的画面石、维妙维肖的文字石,自古以来都视为祥瑞之物被珍存和藏赏。现代又发现了许多河洛画面石新品种,均是问世一种热销一种,说明当前河洛地区的赏石文化不但继承古人而且正在超越发展。
“奇石文化根在河洛”,从河洛画面石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
2014年金秋 于灵韵斋
联系电话:13837901279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