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彬浅谈达摩面壁天珠奇石 图
时间:2015-02-14 来源:鲁 网 作者:邱承彬 点击数:
近日记者在济南北园大街548号嘉汇环球广场3C515室,邱承彬向记者展示了一尊天然生成达摩面壁奇观的天珠奇石和一尊经过打磨显现天然达摩面壁图腾的棒状达摩面壁天珠。
邱承彬告诉记者说:“玛瑙的学名叫石英岩玉,是宝石的一种,古人认为的宝石排列顺序是:珍珠、玛瑙、玉。玛瑙排在第二位,主要是因为玛瑙色彩斑斓,易形成美丽的图腾。在西藏,则称形成佛眼及其他佛教图腾的玛瑙叫天珠。咱们宝石专业人士,直接称玛瑙为玉,这是相当专业的。”
邱承彬说:“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又叫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刹帝利种姓。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生于418,卒于514,僧人。俗姓朱氏,金城即今甘肃兰人)禅师、傅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锡杖又名智杖、即是德杖,因为《锡 杖经》说,爱持锡杖可“彰显驾圣智”、“行功德本”。法师云游时皆随身执持锡杖。因此名僧挂单某处,便称为“住锡”或“卓锡”,即立锡杖于某处之意)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中国佛教的一世祖师。”
邱承彬说:“相传达摩在嵩山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他就在这个石洞里,面对石壁,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两腿曲盘,两手作弥陀印,双目下视,五心朝天入定。开定后,他就站起身来,作一些径行活动,锻炼一下身体,待倦怠恢复后,又是坐禅入定。就这样进行了长达九年的修性坐禅。据历代相传,少林寺里有一块神奇的石头,名叫‘达摩影石’,又称‘达摩面壁石’, 石头上有隐约的达摩影像。据说是达摩面壁九年,精诚所至,以致他的影象也透入石中。据《登封县志》记载‘达摩在少林寺五乳峰上的石洞里面壁九年,影入于石。所以叫面壁石。石长三尺有余,白质黑纹,如淡墨画。隐隐一僧,背坐石上,露其侧颔(hàn),衣褶仿佛全有’。”
邱承彬对记者说:“所谓面壁就是专注一境,使心如石壁,禁绝世俗杂念侵入,达到心虚灵空的无我境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调心养性是禅宗修行大法。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一名僧可,又名神光,俗姓颐),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相传终年150岁,是健康长寿的楷模。”
邱承彬说:“达摩面壁天珠奇石,浑然天成,再现了当年达摩面壁的奇观,甚为神奇。得达摩面壁影石,是专注一事,成就一事,是成功与吉祥、健康与长寿的象征。”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