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和绘画艺术与奇石艺术息息相通 图
时间:2016-06-24 来源:洛阳市赏石协会 作者:曹站峰 点击数:艺术美推崇“真、善、美”的同时,也往往包容一部分“假、恶、丑”。从而形成反差,颇惧震撼力。
如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其内容所画图像有牛、马、人,比例与现实严重失调,眼睛画到耳朵上,看上去好象太假,身体支离破碎,面部狰狞而可怕,即恶又丑陋不堪,但它是毕加索一生的代表作,内容表现人和动物之间都在奋力拼博,实则是与死亡抗争,面对纷乱残酷的现实生活和自然法则,太多的拼命反抗又无能为力和无奈。表达了人和动物本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别,一样的焦虑,急噪,追求生命之欲望等等。真可谓淋漓尽致,至丑、至美。
格尔尼卡 西班牙 毕加索 布上油画 纵349.3×横776.6厘米 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藏
此画风艺术效果感染力极强,绘描手法个性效应突出,让人从透不过气的黑夜灯光之下,洞察领悟到“真哉、善哉、美哉、假哉、恶哉、丑哉”。
其实,这一切正是我们人类真实复杂之缩影。其绘画手法与我们石友收藏太多的奇石作品,很有相通相似之处,值得我们在赏玩奇石时参悟。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实际上是纪念肖像,现今若是到法国巴黎市区旅游,定能观赏到他的全貌。
该作品于1891年-1897年,历时6年时间,照罗丹大师之原创实貌放大后雕塑而成。他是18世纪超时代的作品,是为纪念本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而定作的肖像。现今世界艺术界公认是现实主义雕塑大师罗丹的代表作。
但谁又能想到这么好的作品,曾一度被世人专家封杀和排斥,还有人说:“这就是一个麻袋片包裹着的癞蛤蟆”。甚至连当时定做该像的法国国家文学家协会,也深有同感,竟要求重塑,否则拒绝出资购买。而罗丹大师断然拒绝重新雕塑,坚持原创,不为金钱权势所动,从而完整地保留了此塑像。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和旷世艺术杰作。
该件作品,罗丹大师不着手臂和身体的细微部位,只是让该像披一件大衣,欲其说是一件大衣,还不如说仿佛是一件单子或棉被片,头部略偏向上偏而视之,一看便知,此人“桀骜不训”愤世嫉俗,大义凛然,不拘小节。其传神的个性形象和魅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还有20世纪伟大的雕塑艺术大师享利摩尔所创作的抽象作品。也是超越时空,种族和国界,直逼现代,师法自然之典范。与我国广西出产的摩尔石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此可见,艺术家们的再创造,不过是一些自然(奇石)艺术之模仿。此类雕塑创作手法,皆重神而轻形。其结果神似大于形似,与我们石友收藏各产地的奇石作品,有许多相似和相通,深有雷同、同感,意到、神到,追求心灵之感悟,是这些大师们的高明之处。
吴恭让收藏的奇石——达摩
兰州石友吴恭让老师收藏的奇石——达摩,就是罗丹大师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创作方法如出一辙。先有谁,我想不必再说了吧!
如果,大师们都复活于世的话,真想诚心邀请他们来中国走一遭,看看我中华奇石界,瞧瞧咱们的收藏品,我想师法自然一定应该是他们最想说的话,我叹!大自然创造的奇石艺术真是太美太绝妙。
宋代赏石家苏东坡在《琴诗》中讲的真好“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行为与奇石艺术相碰撞,才能发现美的火花,感知力和境界提升、文化与哲理相融,才能感融艺术之美。态度决定尺度,好恶决定喜爱,只有努力过,经历过,感悟过,才能明白其中的玄奥。
陈西老师讲的好,“只有美的心,才能打开美的门”。没有或少美的心,美的门纵然存在,那也只是个摆设。最起码暂时不能够打开,封闭自我,最终只能选择偏爱和固执。
大艺术家罗丹曾说:“美无处不在,在于有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基于此,有很多石友说赏玩奇石是一门发现的艺术,我看非常有道理。但准确地讲,更应该是发现自然奇石艺术之美,发掘自然奇石艺术之美。
纳五岳于咫尺,观千里于须臾 虽然是谈论绘画、雕塑,但奇石造型石和图画何常不如是。又如,中国画品赏讲究,:“令人惊,莫若令人喜,令人喜,莫若令人思”。观赏奇石艺术美,我看是令人惊,又令人喜,令人喜,又令人有所思,有所悟——有此感叹!自然美大于艺术美,具象美大于抽象美,奇石美就是艺术美。
澄怀观象,含道应物,情石交融,物我两忘,石人合一,天人合一。寄情于石,对话于石。寻觅大自然失落的无穷艺术,领悟天然艺术的奇趣和自然生命本质。揭示造物主的无穷奥秘,感悟人类美学和哲学的真谛,是我毕生之不懈之追求。
正如石友所云:“奇石并非无情物,石不能言最可人”。正是:
无声之艺术,
永恒之文明。
独特之魅力,
无限之遐想。
无穷之回味,
平生之寄托。
作者: 洛阳《石文馆》曹站锋
手机15837940448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