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与于瑞军先生互动交流系列文稿之三

时间:2016-11-17 来源:洛阳市赏石协会 作者:侯桂林 点击数:

与于瑞军先生互动交流系列文稿之三

和而不同    各抒己见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之一是君子和而不同,明理求同存异。于先生的《走向新时代》一文论说充满了使命感,我很敬佩。但细读文中的某些提法,特别是带结论性的见解却存有异见。抱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知无不言、言者无罪的治学态度,坦诚自己的观点,供于先生和关心此话题的同道以资研讨。
关于“孤芳自赏,自得其乐”
先生文中讲:“不问政治,关起门来玩石,孤芳自赏,自得其乐,这条道路已经走不通了……”
老朽则认为,孤芳自赏,自得其乐,自适其趣一直是中华嗜石玩石绝大多数人的心性之一,因人们趣之不同而各有表现而已。这从赏石大家张轮远先生的《癖石者之心理》研究一文中便可看出。自唐以降,赏石者心理有“爱其瑰奇”或“中有禅意”,或“学古高致”或“寄托不平”或“卧以游之”极游遨之趣,或“石中有画,画中有诗”取诗情画意,或“乐山乐水”仁者之意,或“尊为师长”或“自亦不解”。概而论之,凡赏石玩石者在审美追求上都有个性或具差异化特征。时至今日,石友圈虽层次有别,但绝大多数玩家都是出于好奇,“爱其瑰奇”将赏石当成休闲娱乐,或投资保值、或美化环境、或修身养性等健康生活方式之一。愚以为,赏石文化原本就是一种多元互渗、异趣沟通的审美文化(更多人称之为休闲文化),个人的审美、休闲意识大于社会的公共意识。因此,对那些所谓孤芳自赏、自得其乐者不必苛求,更不可舆论一律。实实地讲,自娱自乐这条路是难以任人堵住的,它定会永远走下去的,因为“赏石得乐”是赏玩石头文化的主要功能之一。所以还是应该让人们随自己的心性去赏玩吧。没了个性也就没了快乐,更没了艺术。至于呼吁赏石艺术必须把思想性放在首位,该是那些“有思想的人”才会共鸣的。

与于瑞军先生互动交流系列文稿之三
再者,赏石艺术不同于其它人为艺术。赏石文化美学的首要特征强调的是它的“天然性”,因此将思想性提到首位不一定合适。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还要因人而异。我们知道,普通人欣赏石头的美首先看重的是石头的天然性、自然美(即所谓的“形质色纹”或“瘦皱漏透”)但“有思想的人”则将石头的自然美升华到了石头的精神美、道德美。例如清代赏石大家赵尔丰就说:“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扣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以为友”。因此“以石比德”的道德美、精神美(或曰“思想美”),也就成为中华传统赏石美学的又一特征。

与于瑞军先生互动交流系列文稿之三
愚还认为,虽然古往今来的艺术作品无不打上思想的烙印(不是这家的思想便是别家的思想),有些人自命清高、超脱,认为艺术不能讲政治。在我看来,他们不是清高,也非超脱,而是偏见或无知。请翻开经典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四大名著以及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如果你读懂了,那里边是讲艺术不讲政治吗?恐怕都是政治大于艺术,他们讲的都是阶级与阶级斗争。因此,我们不能因政治被一些人污名化就不承认艺术的两个标准——艺术性与思想性并存。即便是所谓纯自然审美的“风花雪月”的作品,也不完全是脱离政治的。如人民艺术家闫肃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发言便是证明。但赏玩奇石一定要把思想性摆到首位也是不现实的,恐怕也是行不通的,还是用“寓教于乐”的提法较为妥切。至于您讲“强调思想性第一是为了矫枉过正”,我完全理解,但是不能过激,凡文过头则为背笔,过犹不及。哲学家说过,在真理面前再多走一步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好了,让我们共赏蒲松龄的一首赏石诗吧: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班门弄斧,敬请指正。

与于瑞军先生互动交流系列文稿之三
                        2016.11.10侯桂林于文源石屋

联系方式:13613485649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名家往来-张建军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张建军
张建军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中国收藏家协会扑克牌收藏委员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收藏协会扑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张建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