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少些功利主义,让赏石审美永保一片蓝天

时间:2017-03-29 来源:洛阳市赏石协会 作者:侯桂林 点击数:

当今赏石界对中华赏石文化的文化定位众说纷纭,而我给出的文本是:赏石文化是一种“多元渗透、异趣沟通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对立统一的形式美的审美文化”。审美是无功利的。

少些功利主义,让赏石审美永保一片蓝天

一、温暖灵魂的火焰
中华赏石审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组成部分,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崇尚自然”和“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论。而以人为本又是以“万事德为先”为其前提。
国外赏石研究家对中国赏石审美文化给出的评论称我们所赏的石头叫“文人石”。老朽认为,所谓文人石文化的核心价值反映的就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乐石”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人赏石的理念是“以石自适”,“拜石为师”、“为丈”、“为友”。这也是由他们“万事德为先”的价值观所决定的。文人为什么乐山乐水乐石?是因“山生万物而不私,育万物而不倦,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不私、不倦、不争便成为他们的人生观亦即赏石观。在这一赏石观的指引下,将自然山水里生成的奇峰怪石当做自己的审美对象、文化载体、精神寄托,从而成为燃烧和温暖自己灵魂的火焰。而一切自私自利的功利主义与它们是格格不入的

少些功利主义,让赏石审美永保一片蓝天
二、一路风景有你陪伴
(1)从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中国传统、中国特色的赏石审美文化走上了快速复兴和健康发展之路,一路风景吸引了你我他。以“瘦皱漏透”为特征的古代(古典)四大名石及其审美理念深入人心,得到传承。为顺应不断发展的审美体验,以广西红水河大化、彩陶石等为代表的“水石”和以内蒙古、新疆为代表的戈壁石独领风骚;又以青海、兰州、河南、山西、四川为代表的黄河、长江图纹画面石广受青睐;随之以云南、贵州、辽宁、山东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也占到一席之地;近两年来又以江西潦河墨画石、陕西陈炉石走俏石坛。这许多新老石种多元互渗、异趣沟通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赏石审美文化的百花盛开,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愉悦和文化自信。
(2)见物更要见人。以上种种纯物质的天然奇石的“发现”和“表达”,带动了赏石队伍的迅速壮大和发展。这一发展历程,首先是依靠了一批对中华石文化有着强烈爱好并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一批文艺界代表人物,如王朝闻、来层林、高占祥、陈瑞枫、陈东升、侯康乙、蓝天野等和地矿学界代表人物袁奎荣、朱训、李绕、贾精一等;还有一批以政府官员为代表如酆炳军、邹瑜、陈其州、贾祥云等同志的积极参与和引领。在他们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展开了以奇石“展览、展销、展评、理论研讨四位一体”的活动模式,大大促进了赏石审美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并带动了奇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普通的爱石者。健康的人文环境,决定了赏石事业与产业的健康发展。
(3)奇石市场经济的繁荣与诱惑,大量的石农、石商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这一方面促进了赏石文化的广泛交流,互通有无,从而使一部分人因奇石经济脱贫致富,而另一方面,一批商界老板、“大款”,不仅兴办企业石文化附庸风雅,而且看到石市有利可图,于是将大量资金投向石市。这种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带动了石市的繁荣,也带来奇石价格的节节飙升。于是,奇石可保值、增值、发大财,蛊惑人心的天价石叫卖声甚嚣尘上,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先前纯粹是玩石头的平民百姓则望石生畏,焦虑不安而停下了脚步。于是便出现了“文玩”、“雅玩”、“穷玩”、“富玩”、“豪玩”之争。先前石界的安定团结受到不小冲击。

少些功利主义,让赏石审美永保一片蓝天

三、保住审美文化一片蓝天
一般的功利思想是人性本能的反映,本无可厚非,有谁不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名誉的自尊、物质生活的富足而念兹在兹呢?但是,赏石审美文化一旦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功利主义,这个“主义”便会不择手段,便会影响审美主体的健康发展。依笔者观察,当下石界功利主义的突出表现可举下列几种:
(1)奇石造假,坑蒙拐骗
有些不良石商,丧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底线,完全信奉唯利是图,所以不惜奇石造假,以假冒真,以次充好,坑骗消费者,弄得入道不深的玩者真假难辨,因吃亏上当而远离石坛。同时也对诚信经营的商家造成难以挽回的信誉伤害。
(2)争王争霸,夸目尚奢
原本属于静心养心、洗心净心的赏石审美文化,受到功利主义“名利最大化”的影响而变成了夸目尚奢、炫耀金钱、夸富斗富、贪名显贵等庸俗社会学的浮躁和焦虑。为获取石头的“天价”给奇石收藏戴上了比文物古董还要超高的“超价”。什么“奇石是世间最最伟大的艺术品;是价值最高、胜过人为艺术品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收藏品”(全不顾主流收藏界的感受),甚至以“疯狂的石头”蛊惑人心。于是,一些操弄石头的狂人便一夜变成了石界名利双收的王者(石王),成了“富住深山远有亲”的注脚。而那些常年踏实做学问,并敢于对石界一些不良风气提出批评,为赏石审美文化做贡献的人却遭受妄议、排斥和挤压,你让他们情何以堪?
(3)权钱交易,外行得逞
赏石界队伍庞大,组织层层,“官位”众多。于是,一度刮起了“买官卖官”的腐败之风。组织者虽然动机单纯(为了办事业),但却被一些功利主义者利用。一些与赏石审美文化毫无关系的外行人,交钱之后便当上了协会领导。曾经明码标价的“3、5、8”事件,虽遭到上海市观赏石协会老会长(老红军)陈瑞枫等联名向中央举报而有所收敛,但至今劣根未除。有些人为什么要在赏石界买个头衔?一是为扬名,二是为借此获利,三是买官用的钱不用自掏腰包,可由单位财务一报了之。这些人到底花了国家多少钱却鲜有人敢过问(他们都是单位的大小头头)。令人遗憾的是,“打虎拍蝇”至今,有谁见到赏石界拍到过一只苍蝇?
(4)攀龙附凤,欺世盗名
有些人,为快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其学识有限),于是便利用金钱或权位的优势寻觅捷径,看到某专家发表过的好文章便设法让人家与自己共同署名重复发表,这就叫“攀龙附凤”;还有些人为了评个这“师”那“师”的称号,但自己又不会写论文,于是便求人捉刀代笔,然后单署自己大名公开发表,凡此弄虚作假的学术行为,可一律视为欺世盗名。更有甚者,干脆将别人早年发表的文章,一字不改,甚至连标题都不动一字,署上自己的官名全文发表在网上或报刊上。这不仅是欺世盗名,简直到了明火执仗进行抢窃的程度,笔者就深受其害。
(5)艺术批评和百家争鸣
中石协的远见卓识带头为赏石界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尤其观赏石申报“非遗”项目成功和编辑出版了《中国石谱》,受到石友的好评和尊重。现在的问题是,观赏石名正言顺成为美术类艺术品,但赏石艺术理论课题研究却跟不上。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门类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艺术批评。艺术批评不单指你对所赏的那块石头能说出“很好”、“很美”或“不好”、“很烂”的直接反映,它还特别需要“深入了解一件艺术品的内容、风格,使用材料、表现技法、传达信息,美学风格,时代意义,在社会中引发的影响等等”(见蒋勋《艺术概论》第136页)。我们看到,当下赏石审美艺术批评除了说好说坏,或是否获得过金奖银奖,或是其经济价值几何,稍有不同的批评之声,便被人讽刺你是“砖家”而非专家。例如对张卫先生的“材料说”、“观赏石 ”和对于瑞军先生的观赏石艺术的“思想性”和“主旋律”说,不是以“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问题,而是冷嘲热讽地贬低别人的人格,甚至骂人家是所谓的“爱国贼”。这样的人虽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所造成的对赏石审美文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决不可等闲视之。文风不正,必导致行风扭曲。如何保住我们头顶上的一片蓝天,必须重视正确的艺术批评。

少些功利主义,让赏石审美永保一片蓝天

四、无畏、无奈、无悔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由米芾、苏轼、倪云林等一批文人墨客推动的中华赏石审美文化,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最为宝贵的遗产。而宋徽宗赵佶推行的“夸目尚奢”,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文化,造成“花石岗事件”所引发的民怨,不但证明了他本人的失败,还葬送了好好的大宋江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老朽清楚的知道,本文一席话虽说都是实话,但会得罪一些人而引火烧身。现在就有人说我是“闲吃萝卜淡操心”,也有好友劝我现在不要讲这些事,要说就说些“莺歌燕舞,形势一片大好”的好话。而我生性不会说套话、假话。这不能说明自己有多无畏,而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传承赏石文化从娃娃抓起”。为了赏石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让我们头顶永远保持原本的清新、洁净、悦人、益智的蓝天,我们首先要告诉孩子们(成人在内),必须像预防和治理类似PM2.5的污染物那样,力求远离一切功利主义,无论得罪了谁都无怨无悔!

2017年3月于文源石屋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名家往来-张建升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张建升
张建升
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
中国观赏石协会一级鉴评师
中国收藏家协会赏石收藏委员会副主席
张建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