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海派赏石渊源及特点 图

时间:2017-07-30 来源:海派 作者:俞 莹 点击数:

 就像是海派收藏一样,海派赏石作为一种流派或是现象,正越来越受到中外赏石界的关注。2003年4月和2006年5月先后成功举办的两届上海多伦国际藏石名家邀请展,便向中外石友充分展示了海派赏石的独特魅力。
海派赏石渊源及特点 图
    说到海派赏石,先要说一下海派文化。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自身并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所以海派文化的最大特质是包容性(有人说“海派无派”)。既能包容,也就有了多元;而且它具有边缘性的特点,即它的区域文化归属不明确,上海人在文化“寻根”上往往感到困惑:历史上它既远离中原,又非吴非越,所以没有了传统和地域的包袱和束缚,从善如流,吐故纳新。
    虽然上海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足,但是作为海派赏石,却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从寻根的角度看,海派赏石的缘起,莫过于明代后期松江人林有麟和他所编著的《素园石谱》。

   (一)
    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一书,是迄今传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列名石种或名石102种类计249幅大小石画),也是石友们耳熟能详的一部了解古代赏石概貌的重要历史参考文献。《收藏》杂志曾经刊载一篇题为《张学良旧藏回故乡》(2002年第5期)的消息,说的是2001年11月在北京法王村拍卖公司举办的“中国书店2001年秋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一本张学良收藏的《素园石谱》(系1924年上海美术工艺制版社刊印的线装书,一函四册。首册扉页钤有朱文“孔祥熙”方印,右下方钤有白文“定远斋汉卿凤至藏书之印”一方,每册首页均钤有朱文“张氏家传”白文“定远斋主人”印。案张学良藏室名“定远斋”),从2000元起价,最终以4180元被来自张学良故乡的辽宁人买走。……由此推测,张学良亦有赏玩奇石之癖矣。事实上,张学良之父张作霖的藏石曾为石友所收藏。
   《素园石谱》虽然是中国古代有关赏石一部重要文献图典,但其内容亦有颇多错讹,比如许多历史名石的图像都是作者所臆测的,大多与现存的实物不符(典型如宋代苏东坡的雪浪石、醉道士石,米芾的“石丈”等。可参阅《中华古奇石》一书),其中绝大部分文字记载都是照搬照抄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赵希鹄《洞天清录》及明人有关笔记史料,而且均不注明出处,给后人释读带来许多困难。这也说明作者林有麟交游不广,见识有限。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部文献只能被视为反映明代赏石概貌的重要史料,比如其中有关明代供石底座的描摹,绮石(雨花石)的纹理描绘,等等,均为首见的古代赏石的形象史料,可以弥补考古发现之不足(事实上,历来的考古发掘极少有古代供石的身影,目前流通的所谓古石都是传世的,这给其年代的判定增加了难度)。这也是明代中晚期奇石收藏进入顶峰期的重要标志。
海派赏石渊源及特点 图
    林有麟系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市松江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松江文物志》(2001年11月版),其中载有“林有麟夫妇墓志铭”、“林景旸、林有麟墓”等条目。林有麟,字仁甫,号衷斋,因父林景旸荫授南京通政司经历,历任南京都崇院都事、太仆寺丞、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等职。他贵而能谦,富而好礼,有“翩翩佳公子”之称。喜好收藏品评奇石异峰,通古博识,善画山水。曾官至四川龙安府知府。林有麟夫妇墓志铭迄今尚存松江区博物馆内,志盖志石均为青石,60厘米见方,厚12厘米,志盖上刻“明故中宪大夫四川龙安府知府衷斋林公暨配诰赠宜人惠淑徐氏之墓”篆文;志石为楷体:“明故中宪大夫四川龙安府知府衷斋林公,讳有麟,字仁甫,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公生于万历戊寅十月二十有七日……卒于丁寅年十二月二日,年七十岁。……”案林有麟生于1578年(万历6年),卒于1647年(清顺治4年)。《素园石谱》一书,当其35岁时(《素园石谱》“自序落款为“万历癸丑”,即1613年)所作。其所居之素园,故址在松江景德路40号机关幼儿园。清初曾为处州知府周茂源的私宅,道光年间归山东道监崇御史钱以同所有。1998年9月钱以同宅被公布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该宅庭院深深,有五进建筑,花厅尚存明代厅堂风格,宅园中有百年名木广玉兰等物,部分湖石、异峰据云乃素园遗物。

    (二)
    虽然赏石文化在我国近现代曾一度衰微,但在上海地区却几无间断。从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一书以来,老一辈的古董收藏家以及盆景制作者前仆后继,延续了赏石文化的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赏石界又重新确立了它的重要地位,并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发展。
    海派赏石一是重形。这是受到传统赏石瘦漏透皱观念的影响。上海豫园的太湖石名峰玉玲珑,曾经跻身于“江南三大名石”之列,是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赏石,这对于上海藏家来说,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赏石的审美主要是重形状、重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观念的审美,与现今新派赏石所推崇的趣味、艺术审美格格不入,是一种另类的审美。如今新派赏石强调质色形纹,它在各地的表现也是各有侧重,如广东、广西等地(包括台湾)主要玩水冲石,强调质地优先;河南、湖北、四川等地注重画面石,强调纹理优先;而上海地区无异首重造型,即形态优先。尽管海派赏石也有搜玩雨花石的传统,如近代所谓的“北张南许”(天津张轮远和上海许问石),但如今还是以造型石为主体。这既是其地域性(处于吴越地区)的一个特点,有其文化的传承性,但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渗透力,也更具有前瞻性。毕竟,如果我们将赏石视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将奇石当作是一种艺术品的话,其最大的艺术性就在于形,而不是其他。中国古典赏石之所以厕身于欧美著名美术博物馆之中,正是因为欧美人士将其视作为抽象的雕塑艺术品。
海派赏石渊源及特点 图
                                   太湖石-飞龙     胡丰明 藏

    二是重座。这是受到传统文玩和古典家具的影响。赏石尽管从宋代开始已经奠定了其独立的地位,但对于木制座架的讲究还是在明代中期以后。如同古代家具的地方流派一样,过去奇石木座按其地域特点有苏作(苏州)、鲁作(山东)、晋作(山西)和粤作(广东)之别,其中无疑苏作影响最大。海派赏石最初也是崇尚苏作,但是能够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注重材质佳良,强调设计创意,讲究精雕细刻,有的甚至不惜工本,可独立成其为一件艺术品,其影响既大且广。重座其实便是尊重石头,使之从大自然的自在之物变成了有意味的东西。美国已故中国“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得?罗森布鲁姆说得好:木座是一个戏剧化的装置,它实际上使石头成为了艺术品。离开了木座,你会感觉石头与艺术是如此的不相像。……
海派赏石渊源及特点 图

      三是海纳百石。上海地区本身不产奇石,也远离奇石产地,没有资源禀赋,加上海派文化的兼容性,所以海派赏石没有门户之见,古今中外的奇石均有涉猎,不少新石种往往是最先在上海推出获得认可以后才在各地得到反响的。特别是作为跻身于古董之列的古石的收藏、流通和研究,上海曾经在国内居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海内外许多藏家的古石(古代的,或是古典样式的)大多是由上海流出的。
海派赏石渊源及特点 图
    也正因于此,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上海藏家更多地带有一种古典审美情结。传统赏石在很多地区趋于式微的情势下,却在上海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由于经济、文化的原因,很多藏家具备了既深且广的文化底蕴和开阔视野,玩石的花样因而变得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名家往来-张建升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张建升
张建升
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
中国观赏石协会一级鉴评师
中国收藏家协会赏石收藏委员会副主席
张建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