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给跪“天人合一”的赏石表达神 图

时间:2017-09-09 来源:石 记 作者:马浩瀚 点击数:

杭州的秋雨仿佛就是为了诠释“一场秋雨一场凉”的节气,我喜欢,但也不敢大意,晚上会用会稽山老黄酒驱驱寒、除除湿。并借晕晕乎乎的状态,认真研读赏石界五花八门的平台夜以继日发布的、铺天盖地的文章。在这种晕晕乎乎的状态里,我却警醒地发现:不知那个捣蛋孩子启动了赏石界的“表达”模式,跟观赏石状况一样汪洋万端的“表达”,一下就打翻了我的“学海无涯苦作舟”------海水是咸的、是苦的,有时候也是可怕的。

给跪“天人合一”的赏石表达神 图

体味着随时被淹死的恐惧,我犹要偷眼瞥一下打翻我赏石小船的“表达”的惊涛骇浪。这些表达,好像已经不满足于停留在茶余饭后的泛泛而谈,而是要对“宗师”“权威”“高级”“顶端”等做出定义。这一瞥,犹让我体味了恐惧之外的寒冷。

给跪“天人合一”的赏石表达神 图

然而,“表达”们却是格外的热情似火。他们十分热衷于谈赏石的级别、境界和段位,对于他们的言论,我本来是坚持给予足够的敬重和膜拜的,我感觉他们都能够谈论“赏石修养的级别”了,必定是达到甚至超越了最高“段位”, 成为了“天人合一”的大圣人,成为了上天倒计时的“厉害了,我的神”。

但是,很多很多“巨作”(确实是“很多很多”),当你点开高不可测的题目,满怀期待的研读学习时,却发现:还是一地鸡毛、还是一片狼藉、还是一股怪味、还是不知其所欲云。

给跪“天人合一”的赏石表达神 图

已故当代著名美学大家王朝闻先生,在《美学概论》里,也谈论过“天人合一”这个概念。

受其启发,我的浅识是这样的,所谓“天”,就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客观存在,这个存在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幻的,跟水一样,能随形就势,但根本不变。

  而人,同样存在个体差异和在不同时间、环境里的适应性表现,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存在。评价一个人:按时间,可能分成几段,也可能交叉杂陈;按层面,不同圈子的表现可能优劣悬殊;按综合,能力、道德、贡献、效果等因素既会相得益彰,又会彼此制约。等等。

给跪“天人合一”的赏石表达神 图

所以说,“天”与“人”的互动,不能按照“境界”来论、来机械地划分级别、段位。它是一个一直在运动变化的状态。如果把“天”看做一面哈哈镜,人与天的互动可能是:人一直努力通过天映照一个更像自己的形象。这个形象可能是偶然的、瞬间的、惊喜的,但是应该很难定格为一种叫做“境界”的东西。因此,有人若想通过这个神龙无迹的“境界”,把屁股塞进“天人合一”宝座,可能会跟葛师爷苦炼长生丹一样,愚妄而无果。

给跪“天人合一”的赏石表达神 图

赏石界一些老前辈、老学者的文章,富养而有益。我拜读过陈民府先生的《赏石境界》一文,对境界论述得很客观、很清楚,他不是为了这个题目或某种与学术无干的需要而做文章,他的东西满富思辨和哲理,是当代赏石领域的理论成果之一,值得反复研读、感悟。

给跪“天人合一”的赏石表达神 图

而当今,赏石文化恰逢全球经济的潇潇秋煞,赏石笔手却如雨后春笋,转瞬之间竞相参天、蓊蓊郁郁,绿遍山野人间。

这种景象既堪喜又堪忧。前几年,有人写文章抹黑国人说:中国人吃什么,什么就会灭绝————我的态度是“呸他祖宗”的,倘咱真有这神威,我愿意号召国人先吃日本鬼子,再吃美国鬼子。

给跪“天人合一”的赏石表达神 图

观赏石理论学术的研究十分重要、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它关乎赏石文化的方向和存在。但是,今天隐隐有个类似的担忧。这些对写文章充满激情的雨后春笋,会不会把赏石界学术研究囫囵吞了?或者把百花争艳而春满的“赏石园”,直接“绿化”掉?

给跪“天人合一”的赏石表达神 图

因此,我愿意赏石圈大家多做研究、多做探讨,而谨慎成文、谨慎发表。因为,赏石圈少点鸡毛、少点怪味,也是对这个时代赏石生态的贡献,对大家的健康、脸面都是有益的。

因此,给跪了,那些已经、正在或者期望成为“天人合一”的大神们。

给跪“天人合一”的赏石表达神 图

(因杂志自身运行需要,不能满足一些石友们在微信平台的插图需求,敬请谅解。)

作者简介:

马浩瀚,《中国灵璧石》杂志社社长,宿州学院特聘教授,观赏石一级鉴评师、高级估价师,观赏石文化学者,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名家往来-寿嘉华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寿嘉华
寿嘉华
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
中国地层委员会主任
中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
寿嘉华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