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说丝绸之路 组图
时间:2018-03-02 来源:洛阳市赏石协会 作者:王 沛 点击数:当时月照进今夜
唤醒我无尽的思念
多遥远已不再遥远
让我和你继续那前缘
紫气东来祥云瑞卷
由心到心本无界
一路绵延风光无限
终于等到花开的明艳
......
我仿佛听到2016年央视春晚徐千雅《丝绸之路》那委婉缠绵、揪人心悬的歌声,也让我顺着这歌词和歌声穿越一次千年时空。我找来一个好伴侣——让我那奇妙的石头作伴,撬开已模糊的史书记忆碎片,缝合和还原“丝路”上发生的幕幕事情。
文姬归汉
这是一块长江画面石,题名《文姬归汉》。石形饱满厚重,图案色彩分明。与众不同倩女,乌黑飘逸长发,黑色绣花长裙,随风自由飘扬;面带喜色忧伤,踏上黄色故土,迈着缓慢步子,回眸久违故乡。见石图一:文姬归汉

由于内患的不断增加,自西汉汉哀帝刘欣以后(公元后),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令西域内部纷争不断,出入塔克拉玛干的商路难以通行。为防止西域的动乱波及本国,东汉政府甚至经常关闭玉门关,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状态。
东汉末年,尖锐的阶级矛盾引爆了社会动乱,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汉室江山风雨飘摇。曹操自从赤壁之战后,重振军威,216年自封为魏王,在北方颇有威望,连南匈奴单于也来拜贺。在兵荒马乱中,东汉大儒蔡邕之女蔡文姬被匈奴兵掳走,献给匈奴左贤王作妻,在南匈奴生活了12年。曹操想起已故挚友蔡邕,想起其女儿还留在南匈奴,不惜金璧玉帛将蔡文姬赎回。
胡茄声乱,摧肝裂胆。在塞上漫天的风雪中,文姬被迫诀夫别子,返回她日夜思念的故国。受家庭的熏陶,蔡文姬博学善辨,妙于音律,汉末著名琴家。一曲悲怆的《胡茄十八拍》沾满了这位妻子和母亲的斑斑血泪。这是一首长篇骚体叙事诗,中国乐府名诗、古琴名曲。“第一拍”写道: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
牛力犁耕
一方经典的黄河图纹石。牛拉犁耕、默默无闻,惟妙惟肖、气韵生动。石作构图巧妙,笔韵墨韵兼力,牛犁图案逼真,形神备至完美。若按绘画逸品、神品、妙品、能品等级划分,此品当列神品之上。见石图二:牛力犁耕

河西走廊是中国东部通向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就是西北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部分,是古代中国同西方交往的国际通道。我国西北地区深居亚欧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河流多为内流河。而河西走廊地形平坦,气候相对湿润,加之有充足的高山冰雪融水,自古绿洲处处、农业发达。
以汉代为例,从元朔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27--119年),西汉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征伐匈奴的战役,收复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把农业开发作为重点。《汉书·地理志》中“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抱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移”说明汉对河西的开发是以移民实边为目的的政府行为。
针对走廊内“地广人稀”,汉王朝实行“军屯”,武帝在河西进行大规模军事屯田,史载“初置张掖、酒泉郡,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广推“民屯”,最初迁徙的为关东下贫、悖逆亡道之人。至东汉时更甚,《后汉书》记载,共有13次迁死刑犯减罪戍边的诏令,移民规模当以数十万计。
对这些劳动力,政府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移民屯兵带去内地先进的畜力农具、生产工具和劳作经验,加速了农业的发展。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末年任农学家赵过为搜粟都尉,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铁犁牛耕,“居延汉简”有载。
唐僧取经
四块石头都是祁连彩玉石,搭配组合起来即成一幅“唐僧取经”图。这真不是心血来潮的胡乱搭配,具象人物石本来就稀少,又要接近民间熟悉的“特定”人物,且做到合理和生动,那是难上加难。见石图三:唐僧取经

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华夏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过诸多积极影响,而这种思想文化交流,与宗教密切相关。佛教自两汉间传入中国后,到南北朝大行于中国,并使之中国化——禅宗佛教。
唐僧的俗家姓名叫“陈祎”,法名“玄奘”,唐代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年仅29岁的唐僧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横穿河西走廊全境,到印度游学取经。到达凉州(武威)后,因属窃行偷渡,为躲避官府缉拿,唐僧昼伏夜行。到达瓜州锁阳城,在石磐陀(胡人,孙悟空的 原型)的帮助下,偷渡玉门关和瓠芦河,穿越莫贺延碛(敦煌哈密流沙大碛),虽“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但每遇生命危险,总能逢凶化吉,最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贞观20年(629年),47岁的唐僧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
在古丝绸之路重镇瓜州榆林窟的第2窟、第3窟和第29窟内(均开凿于西夏后期),有唐僧经故事的壁画,比吴承恩的《西游记》要早300年。唐僧渡瓠芦河、过玉门关时的情景,是根据这一真实故事绘制的,图中人物有唐僧、孙悟空和随行的马。这么说来,这位降妖除魔、战天斗地的孙行者还是酒泉瓜州人呢。
宋代瓷器
这是一方长江石,造型像一个椭圆形器皿,极像带盖儿的古代瓷器,花纹横向成带,颜色过度自然。锈迹斑斑,富丽典雅。因富有文化内涵,玩味起来愈加浓烈,故名《宋代瓷器》。见石图四:宋代瓷器

北宋南方高度发达的经济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了催化作用。两宋时期,泉州港是国内外进出口商品最大的集散中心。万国商船从九日山下海港起航,携带丝绸、陶瓷和茶叶等商品,展开海外贸易。史料记载,在宋代与泉州清溪(安溪)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多达58个,遍及东南亚、西非和北非等地。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对外贸易的繁荣,陶瓷业发展迅猛,已达到空前规模,从沿海到山区,窑烟四起,遍布城乡。考古表明,福建晋江、德化等地发现的古窑址,以宋元时期者居多。这些瓷窑烧制的瓷器,在东亚、东南亚不少国家均有发现,表明这些瓷窑是专为瓷器外销而兴建的。
北宋,泉州设市舶司,德化陶瓷器由官府统购,销往越南等东南亚临近地区。南宋,德化瓷器由荷兰人贩运至欧洲。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有数次在泉州起锚,德化瓷器是船队装载的主要货物之一。
瓷器是综合体现中华文化风采的物质载体,瓷器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外销传播的是文化的表现力和艺术的想象力。瓷器的艺术风格,使得中国瓷器成为佛教国家寺庙的供奉、皇室贵胄入土的陪葬品、黎民百姓日用的惜物。
成吉思汗
这块祁连彩玉石颇有韵味。观其右侧人物,面向左,戴帽子,留胡须,其穿戴和神态,有点像元太祖成吉思汗;与之相对应,左侧女子苗条高雅,应是“风流人物”成吉思汗喜爱的女人。见石图五:成吉思汗

在唐王朝灭亡不久,令人闻风丧胆的成吉思汗及其蒙古大军,多次发动对外征战,征服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向西最远达到黑海海滨,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丝绸之路成为帝国各部落间重要的交通线路,当然还不限于西北丝绸之路,也包括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那时,更多的欧洲人冒险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自唐代中后期,丝绸之路已错失了大部分机遇:中亚和新疆甘肃荒漠地区的草原、绿洲被连年的战火所摧毁,这对一个绿洲国家的农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而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正是古代国家特别是蒙古帝国的立国之本。
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的中央集权体系,各地也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是,蒙古帝国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方便。
蒙古帝国对从西方前来的商旅抱以热忱的态度,甚至任命一些外国人(如基督教徒)担任地方行政长官。中亚商人通过“朝贡贸易”,把大量马匹送到中国。不过,沿着丝路行进的一大批人,是热衷于宗教信仰及文化交流的群体,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这从侧面反映了西北丝绸之路的衰落。
马可波罗
这是一方长江画面石。画面主题是一个外国人物,眉毛、眼睛、嘴巴等五官俱全,白皮肤,黄头发。特别是暗黄色毛发,颀长卷曲飘逸,有外国科学家、学者的风范。查阅外国古代名人(画像),感觉像旅行家马可·波罗。见石图六: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Marco Polo ),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1254年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经两河流域、珀米尔高原,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北京),与大汗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到过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
1292年,伊尔汗国国王向大元朝求亲,并要求由熟悉道路的马可·波罗护送。之后不久,马可·波罗便回到了威尼斯。当地人看到马可·波罗穿着东方的服饰,带着大量金银珠宝回来,称他是“百万家产的马可”。后来,威尼斯和热那亚发生冲突,马可·波罗卷入战争,被俘入狱。
听说马可·波罗去过中国,囚犯们充满了好奇。被关在一起的作家鲁思梯谦,把他的口述详细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发生了巨大变革。
郑和下西洋
一块很美的长江三峡石(切磨),画面清亮,物体静中有动。在海水平静、一望无际的大海中,行驶着数不清的海船,远望连成一线、时而又环成一片;船上人山人海、规模异常宏大;海面风平浪静,船队浩浩荡荡。见石图七:郑和下西洋

朱元璋开国后,明王朝采取了“以德怀之,以威服之,德威并施”的卫国安邦政策。为保障西北丝绸之路沿途地区的秩序,明初在嘉峪关以西设立七个羁縻卫所,又称“关西七卫”、“西北七卫”和“蒙古七卫”,处理本地区的事务。其实,早在7世纪以后,由于受战乱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不再畅通无阻,取而代之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经过明初三十多年的发展,到明成祖朱棣执政时,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家实力明显增强。为与世界各国和平友好增进友谊,互通有无发展贸易,传播借鉴交流文化,广泛宣扬大明威德,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四品官员)下西洋。到宣德九年(1434年),郑和在29年中先后七次下西洋,堪称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
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每次出海两百多艘船、使团规模2.7万人,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舰队携带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在贸易形式上,既有物物交换的货物交易,也有我赠你送的官方贸易,还有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明代,中国成为东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较高的年份达到白银100万两,相当于东南亚地区当时对外贸易总额。
到了明朝后期,无论陆上、海上,也不管西北、南方,丝绸之路基本上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再不像过去那样繁荣了。见石图:古丝绸之路(祁连彩玉石)

结束语:两千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用智慧、胆识和执着,探索出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扬弃融合的文化之路、平等互助的友谊之路和变革求兴的发展之路。在这意蕴深刻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了千古传诵的壮丽篇章。而今,我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赏石文化艺术界要继承和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对接,广泛开展赏石文化交流,求同存异、包容兼容、共商共建、互利共赢,中国赏石文化事业必将充满阳光、迎来希望。
作者简介:
王沛,中央企业供职,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介入赏石文化20余年,中国观赏石国家一级鉴评师,中国观赏石高级价格评估师,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宝藏》等国内多家赏石杂志编委。出版赏石文化著作2部,发表赏石理论文章100余篇。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