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拜祖” 组图
时间:2018-12-18 来源:石 记 作者:马浩瀚 点击数:尊敬的各位师长、同道、兄弟:
《悟空拜祖》组合石,是《石记》第一个郑重向外界推出的一个作品。我们拟以“百家谈”的方式挖掘它的文化艺术内涵,邀请全国百名赏石行家参与到这组奇石的鉴赏创作,根本目的是通过大家赏石思想、认识和观念在这组石头的投射,向当代、后世展示我们这一辈赏石人的情怀、境界和追求。
因此,十分期待您能慷慨以助,倾力支持《“拜祖”百家谈》专辑的采编印制,为“拜祖”留下您宝贵的鉴赏或书画作品。
祈愿与您携手,推开赏石艺术的未来之窗,链接历史文化的血脉,为当代赏石水平,砸下一颗“金钉子”。
学生:沧海敬上
拜祖:一念善,人间天堂
栾永军
沧海先生发来一张“悟空拜祖”的灵璧组合石照片,让我倍感亲切。我收藏的第一块灵璧石就是在八六年在渔沟乡下打猎捡到的地表石“灵台方寸山”,这一山形石上有一大洞如斜月,大洞顶上有三个一字排开的通透小孔,洽似三星高照。这不正是石猴孙悟空的师父菩提老祖修行的仙山“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吗。我也从此走入了灵璧石收藏之门。更有幸的是机缘巧合,收藏到了灵璧画面石“石猴拜师”,“金猴奋起千钧棒”等神话西游记题材的灵璧石。
当一眼看到两方灵璧石组合的“悟空拜祖”其亲切感油然而生,一画面、一组合,把悟空拜师学艺之虔诚、之迫切、之感恩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特别是组合石“悟空拜祖”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菩提老祖通体金黄,正是大觉金仙,西方妙祖威严端坐莲台之上(也有佛家认为实为如来佛祖化身,为渡石猴而来)。而另一方纹石的石形石纹把一个顽皮的石猴在佛祖面前却毕恭毕敬的虔诚,憨态可掬的模样刻画的入木三分。
这组组合石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一黄一黑是那么的阴阳合谐,让人过目不忘。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寓意“寻心”不正是教育我们要尊师爱教,敬畏传统道德,重拾被人们抛弃了的道德底线吗?
名家简介:栾永军别号彭城石痴,1993年在徐州美丽的云龙湖畔建立中国第一个小型灵璧石展馆,1996年扩建成2200平方米的大型灵璧石展览馆,1997年举办了香港百年回归的百龟(百归)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大公报等媒体给予了报道,之后受到加拿大雅石会的关注,1999年受邀参加了加拿大雅石会邀请,参加了加国赏石活动。并在千禧年由石会派专人负责办了移民手续。后帮王克文先生成立加拿大观赏石协会,并连任两届会长,别号悠然石痴。
(张镇冰先生书法作品)
名家简介:张镇冰博士,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部副主任,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南航)书画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书协、美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南京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南京市盆景赏石协会副秘书长,友声书社社员等,出版有《印说灵璧石》《懒石书画篆划选》等,并主编《南京盆景赏石》《闲逸》等杂志,收藏大量精品灵璧石。
“拜祖”对话
禹本愚
悟空:
佛祖呀!
俺本一猕猴,
日子少忧愁。
不懂规和矩,
打闹抓抢斗。
花果山起家,
五指山获救。
取经随师傅,
走上崎岖路。
西天路途远,
畏途步难收。
三藏会唸经,
俺会翻筋斗。
无欲则刚强,
眼中少岐路。
九九八十难,
俺都已忍受。
今日叩佛祖,
点化早成佛。
佛祖:悟空呀,
人生苦短,沦海桑田,
荣华富贵,过眠云烟。
你虽刁钻,情字生变,
见色不迷,遇财不恋。
冥顽初化,有僧指点,
也曾品味,蟠桃仙宴。
听我所言,灵犀化禅:
欲除群魔,先除心魔,
欲去忧烦。先去妄言。
相由心生,命由已造,
悉心忏悔,抑恶揚善,
三生有幸,日久生莲。
名家简介:禹本愚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平顶山市创会会长,终身荣誉会长,曾任《石观》杂志主编九年(双月刊),中国近代第一部石谱《河南石谱》主编(485页)。文学著述省略。
“悟空拜祖”有大道
王荣才
在石界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奇石好遇,一佛难求",其实,遇到一方心爱的石头谈何容易,遇到一方神形兼备的像佛的石头,更是难上加难,这组灵璧石小品组合《悟空拜祖》:
金身的佛祖,盘膝而座,端庄慈悲。
精灵的悟空,纹理勾勒,向善虔诚。
巧妙的构思与配座,充分展现了灵山意境。
名家简介:王荣才,观赏石收藏家,中石协副会长,观赏石资深评委,观赏石国家高级鉴评师、高级估价师。齐齐哈尔市百脑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齐齐哈尔市人大常委高级工程师。
我赏“悟空拜祖”
苏立社
孙悟空师从菩提师祖,修炼在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实际就是一个"心"字。孙悟空其实代表了一个人的心。人心往往心猿意马,想法多多。
人们常说:眼睛快,能看见很远的地方,但心比眼睛更快。人心常常燥动不安,想去天上看看,想去海里瞧瞧,想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想出人头地,为天下尊,想长生不老……这些孙悟空都有,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想去哪就去哪;随便去东海吃酒喝茶拿兵器;火眼金晴,能看凡人看不到的东西;齐天大圣的大旗高高飘扬的花果山;大闹天宫,偷吃蟠桃;找阎王构消了生死记录。可以说这只不安分的猴子身上集中了人心里的所有想法。后在佛界的安排下,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在见到如来的这一瞬间,悟空安静了。这暗示着一个人不经历苦难,是不会成熟的。
沧海先生创作的这组"悟空拜佛"非常好的表现了这一主题,慈祥而尊威的佛祖,规矩而平静的悟空,设计到位的构思,制作精良的底座构成一个新颖完整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表观的探索精神。大家都知道,小品组合石的发展是因为戈壁石的大量出现,小品组合石似乎成了戈壁石的专用词。沧海先生大胆用灵璧石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疆域,丰富了小品组合石的种类,也为灵璧石的发展作了有益尝试。这是一件成功的作品,祝贺沧海先生!
名家简介:苏立社,甘肃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石友》杂志原主编。
拜祖:真善美的皈依
李先仲
个人以为这是两种赏石理念的艺术性结合。
右石为磬石,左石为纹石。磬石欣赏点主要在石头的皮质和外形,以及石头整体所表现的意义上。该石大形似人物端坐,仪态万方,比例协调,稳重。头部饱满,这是人物石欣赏的关节点。而头部与石头身体部分的比例,坐相,恰如其分的展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祖的形象上来。即便你不信佛。
这就是该石赋予读者的思维定式。
再加上石头原有的皮色,又与我们现实中所欣赏的佛祖金身护体相同,所以对于该石的意义化形象的认同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再说,那方左边纹石,纹石的欣赏人们主要的关注点是在石头所表现的纹理上。而不是那么过于在意石头的外形。而此石,不仅仅只是纹路的特质美,而是美在那么巧妙地形成在石头的一端,又恰巧是那么一个位置,这就是大自然的化力,就那么形成了一个历史人物。而这样的一个人物又跟石头有着那么贴切的联系。这也许就是佛意。
组合石,人们之所以喜爱,甚而是偏爱,其原因大概就是它所能给予人们的思索和美感。组合石讲究石头皮色,质地,外形,以及组合在一起所展示的意义。而这两方石头的组合恰恰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美丽的故事。
人心向善,一念成佛。
名家简介:李先仲,梅园居士,亳州一中学教师。平素好石,喜读美文,一向主张“石头也是有记忆的,我们赏石,石亦相人”。
观灵璧石《拜祖》有感
刘小松
天生灵石,化而为猴,此猴无父无母,无亲无故,不知天纲伦常、佛法道义,后被佛祖镇压,菩萨点化,历尽劫波,终成正果——此正诠释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精义。
不仅佛家,同是构成中华文化内核的儒家、道家,其本源俱是向众人弘扬弃恶从善之精要。正可谓去劣性,存善念,施善行,积功德,可成佛、成圣、成仙。
以上乃观赏沧海先生所藏灵璧组合石《拜佛》时所思所想。
回归奇石本身。
此方组合石,大者为佛,属灵璧石中的红彩石,小者为猴,乃灵璧石中的白马纹石,二者在灵璧石中皆为稀缺品种,本身即相对难得,兼之完美组合,相得益彰,更显难能可贵。
观佛祖金装加身,法相庄严,悟空躬身而拜,一脸虔诚,可谓形神兼备;加之创意底座名家史经平先生呕心力作之映衬,几浑然天成。
欣赏美石,生发点滴思考:何为赏石之本?
首先不排除一方美石因其经济价值的剧增,给藏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快感,这几乎是每个赏石人都曾有过的愉悦体验,但这只是赏石所给予的额外馈赠,并未触及赏石之本。
观赏一方美石,每个人的体验、感悟、触动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每个观赏者都会因石头的美而沉溺其中,奇石的美会与观赏者心中对美好向往的欲念产生共鸣,灵魂被美好包围、涤荡、修护、滋养……即便没有如此这般深刻体悟,至少在欣赏美石时,内心也不会触及虚假、肮脏、丑陋、邪恶……显然,奇石的美或者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会给观者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春风化雨般地促人摒弃恶俗,心向美好。
逐美、向善——也许,这即是赏石之本。
名家简介:刘小松,字三省,律师,钟爱灵璧石。
我赏“悟空拜祖”
许俊新
第一眼看到“悟空拜祖”灵璧石组合图,我被吸引了!从流金溢彩、危襟正座、端装又大慈大悲的红灵璧象形石王母到乳臭未干、顽劣之中又带着驯服和虔诚、敬畏之形的石猴,工座大繁至简的构思,莲花座恰如其分地把王母石像烘托高度,把其丰满的伟岸身躯展现一览无遗,好一幅母仪天下的写真。两幅石像高低错落,一尊一悲,相间的交流如丝竹可耳,落针无音,方寸之间的排列布局珠联璧合,水到渠成。这场景不由得思绪就在吴承恩的梦幻《西游》里游荡了。
文化本质上是一个载体或者说是媒介,它需要相应的人把它熔入相应的媒体才能发挥它的效应。“悟空拜祖”作品的诞生就是印证,它能让人荡起的情思,并寻梦一段历史和文化。我细细的品嚼其中的内涵,这是不忘初心么?那初心为何?面对伫立的两个神话中的人物,一老一少,老者大度雍容,她悔人不倦、孜孜以求,赋予悟空满满的正气和浑身解数,降天下之护法重任予斯,在危难关头力挽狂澜救悟空于水火之中。而悟空也不负历史史命、勇于担当,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我,终在历经无数劫难之后功成善就!
从“悟空拜祖”这对灵璧石的组合,我审视的空间已不在米芾的瘦、透、漏、绉和现代形、质、色纹、韵的品石框架,也不去穷究悟空之祖是西海王母还是如来,更不追根朔原黄龙的脉络,对这幅“悟空拜祖”作品所展示和折射出的文化蕴含足以让我心旷神怡了。我意到了王母或是如来、或是南海观音的恢宏和大度,那高瞻远瞩和高屋建瓴的伟岸,我品出了悟空从乳臭未干到扛当重任、矢志不渝、除恶务尽的雄心壮志和壮烈情怀。这是一颗不可冥灭的初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需的正能量!
在“悟空拜祖”作品的方寸之间,作者用十五年的时间创作并展示了其精华,这是大道至简,炉火纯青了,而我在审视作品的剎那,眼神于方寸之间久久不能自拔,我从中看到了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缩影,也仿佛穿越时空来到远古,那兴衰荣辱、那跌宕起伏的历史深深地唤起我们的自强自尊自爱之心,明心方能见性。大爱必有大善,大善必有大福。
这是一幅能唤起人们内心感悟并引发遐思的作品。我为孜孜不倦地为赏石事业进入一个文化时代而辛勤耕耘的仁人志士深深地鞠下身躬!
(本篇应许俊新先生要求,修改完善后重发。感谢许先生的严谨负责)
名家简介:许俊新,书法家,福建省三明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赏石大观》杂志社高级顾问、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四级一等法官。观赏石国家一级鉴评师、高级估价师。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