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的额河美石《玉阶泪》赏析
时间:2022-01-28 来源:华夏奇石网 作者:王育平 点击数: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一一《玉阶怨》李白(唐)
一、奇石来历
据赵汝俊先生介绍,这方额河石是他三十年前在阿勒泰富蕴县木犀地开金矿时挖出来的。
二、奇石《玉阶泪》赏析
石名:玉阶泪 石种:额河造形石 收藏:赵汝俊
在赏析《玉阶泪》前先说说李白的《玉阶怨》,读懂了《玉阶怨》,《玉阶泪》也便迎刃而解了。《玉阶怨》短短20个字,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如果仔细索玩,配一首小曲儿,唱起来也一定会风生水起,如泣如诉,这是从“音”的方面而言;从“意”的方面看:有玉阶、白露、夜久、精帘、秋月,短短二十个字,把愁思、孤独、微寒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再从情境的方面看:不言而喻,一个古代仕女的影像即刻浮现出来,倚窗凭栏,一轮寒月映照着她潺弱的身驱……这不是悲秋吗?她到底在“怨”什么?是“怨”那个没有与之长相厮守就早早撒手人寰的男人?是“怨”那个长年在外征战,不捎回来一点音讯的男人?还是“怨”那个中了进士移情别恋抛弃故人的男人?诗中没有表白,正是因为这一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无数想象的空间……
理解一首诗,聆听一首音乐,赏析一块儿石头,单从审美的角度看,往往有其共性的一面。一幅完整深刻的作品总是能混然一体、悄无声息,便能实现人在画中行,画在水中流的生动效果。不仅如此,在现实与浪漫之间拿捏的也能恰到好处,游刃有余。通过读、听、看、吟,最后形成一幅完美的视觉画面,画面雕刻的印象越深,作品的感染力则越强。回到李白的《玉阶怨》,虽然文中没有出现一个“怨”字,其实句句都在“怨”,最是这个“怨”字,提起整个诗文的魂魄,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这和我们要赏析的额河石《玉阶泪》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大篇分析《玉阶怨》的主要原因。
诗如石,石如诗,雕像是凝固的文字。这方额河奇石,质、形、意都达到了最完美的统一。质如黄玉,质地坚硬,水洗度好,带着一层黑褐色的包浆,属变质岩演化而生。其形往远看是较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的形象,整个神情从上到下都带着一个“怨”字,“怨妇、怨妇”,实际上都是从这个“怨”字而来。当我们读着李白的《玉阶怨》,再仔细端祥着这方《玉阶泪》,李白的《玉阶怨》好象就是专门为这方额河石“量身打造”的,这对“亲姊妹”其实在很多年前她们就相遇了,只是当时李白正在大都长安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写《清平调》顾不了那么多,而这方额河石“玉阶泪”则在额尔齐斯河静静等了“诗仙”上亿年,今天她们终于相聚了……
艺术总是在创造中发展,又在发展中创造。如果不看李白的《玉阶怨》,只看这方额河奇石的时候,你又会做何感想呢?看着她无奈的表情,眼帘微闭,眼泪顺着脸颊缓缓流淌,我想到了那个在大风歌中随项羽而去的虞姬,“大风起兮气概势,虞姬虞姬若奈何”,此时额河石是不是可以起名为《无奈的虞姬》;再看她的嘴角微微倾斜,露出不满的神情,不满中又透着坚毅与傲视,这不是那个快乐的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离家出走以后的内心写照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时这方额河石是不是又可起名为《清照重生》?
让时光走近一点,古代的“仕女”又蜕变成了一个现代的女子……虽然她美丽的脸庞被那些狗特务侩子手们烫下了深深地烙印,但她的发髻依然是那么庄严整洁,她明亮的额头是那么神圣不可侵犯,她清秀的鼻梁高挑着,这不是《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在世吗?此时的《玉阶泪》已不再有泪,有的是擦干眼泪后的义无反顾与永往直前……我盯着这方额河石又看了半宿,她好像又变成了一个睡着了的老婆婆,千年巨变,百年华诞,岁月沧桑,这个老婆婆安祥满足的神情不正是小康社会老百姓的一个典型缩影吗?象形的意义具有主观性,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事物给出的答案却是完全不同的。
雕像是凝固的文字,也是流动的音乐。把灯关掉,打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玉阶泪》在微光里穿行,那些刻在脸上的伤痕一会儿变成了一朵朵飞舞的冰凌花,一会儿又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迎春花……玉阶泪,不再流泪,不再流泪,春天就要来了!
2022.1.27 于乌鲁木齐塔山花苑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