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时间:2023-01-05 来源:中国画面石 作者:李玉朝 连世民 点击数:

    河洛奇石,从广义上讲是在河洛地域所产生的观赏石种类。河洛奇石文化,是河洛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相当可观的发展现状,对河洛奇石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产业开发,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发展需要,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河洛”释名
    河,即黄河,洛是指洛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河洛地区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西部地区及黄河两岸的部分平原而言。再具体一点说,即北至山西南部,河南的济源、温县;南至洛阳的嵩县、临汝;西至潼关、华阴;东至郑州、中牟这块广袤的土地,古人以为“居天下之中”,是为中州。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中国炎黄子孙和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国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都在黄河和洛河之间建都;春秋战国时期和氏璧的传说故事就是卞和在灵宝的荆山得到的。这块土地上的河流也是神奇的河流,“河出图,洛出书”。在远古时期,黄河出现龙马负图,洛河出现五彩神龟,背显赤文篆字。可见河洛一带自古就是先民、帝王们主要活动中心。在这块广袤神奇的土地上所出产的美石品种,也同样有其独特之处。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奇石特征
    “河洛奇石”,主要出产于黄河、洛河、伊河及黄河风陵渡以下其他流入黄河的支流。“河中之石山中来”,伊河、洛河中的石头主要来自熊耳山脉,其石质地坚硬,色彩多样鲜明,硬度多达摩氏7°左右,在沟壑河床里经过漫长时间的冲撞,不但能形成千姿百态的物象,并且,近看有润,远看有神。往往一方巧夺天工的美石,其形、其质、其色皆令人妙生奇想,使人喜爱。其象形石,类物具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其抽象石,更是变化奇妙,立于象与非象之间;由于观赏者的审美角度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阅历不同,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职业习惯,都能够从顽石中欣赏到自己喜爱的形象类型。正如齐白石老人所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图案石,主要是不同颜色的纹脉相互交织所构成的图案形象。形成的这种形象不但构图逼真,并且色彩鲜明,对比度很强,有的精品图案酷似妙笔写意绘出的国画。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黄河石的种类繁多,这是因为黄河流经的地域广大,各段河床流过的山川中由于地质结构的岩石属性不同,石头的色彩质地也不一样,形成的图案也就丰富多彩。文字数字,花鸟鱼虫,人物动物,山河草木;可以说:“世间有的,石上尽有”。所以河洛奇石在河洛赏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艺术品格
    河洛奇石的艺术特征,首先是符合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的以形写神,神韵生动的艺术规律,凡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万事万物,几乎都能在这些赏石艺术品上找到它的形象。那花开蝶恋、鱼翔鸟飞,那气势雄伟、神魄动人的狮熊虎豹,其造型惟妙惟肖,其神韵空灵意远。再看那各种人物在不同情景之下的各种神态,无不妙趣横生,它昭示于人的是神采飞扬的精神世界,反映出的是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悦动之美,神动之真。而这种重神似不重形似的艺术特征正是中国传统美术规律之精髓所在。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名言,欧阳修也有“古画画意不画形”和“忘形得间知者寡”的高论。这主要是强调艺术形象的精神风貌,而不是不要形似。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石小乾坤大,天然灵气多”。河洛奇石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是符合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理论“天人合一”的法则。根据宇宙全息统一理论,奇石与人类社会相通,与人类合一,即“天人合一”古人所谓的“天”,泛指自然界万事万物。赏石者,以人之心灵所得于奇石者,与奇石所得于自然者互证互渗,潜会默语。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以究造化之变,在人和奇石之间,没有主体和客体,没有创造和被创造,没有人工之追求,没有人类之意志。石中之意境与赏玩者之心灵,只是默契,不是主次,更不是赏玩者硬在石头上造出个什么景象来。同时,美石奇品,也不以貌取人,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官商工农,只要有诚意、有缘分,都同样献出自己的“美”,展示自己的风采。中国道家文化非常推崇“天然之美”,不可流露人工痕迹,所谓“雕刻众形面不为巧”。认为人类不论如何精雕细刻,也不如大自然所创造的艺术品完美而超绝。西方有些哲学家认为“凡上帝之作,皆尽善尽美,因此,在任何种、任何类的创造物中,不论它是什么,都不存在缺陷”。古希腊人称“自然吾之师”,中国人却是“自然吾之友”。以自然为师,更多的是敬畏感;以自然为友,更多的是亲切,是互相交流。不仅是某种感情之交流,而是某种理性的融合。所以,有的爱石者自号曰“石知己”,是很有道理的。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宗教品格
    河洛奇石有禅意。不论是象形石、抽象石、图案石,都具有人类社会各种物象的特征。“是具物象,身价百倍”。有些奇石不仅仅只是一两种形象,还具有一石多象的妙趣。也有一年四季的山水风光在奇石上出现。“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大自然以妙意超绝的艺术才能,创造了这神秘而不可思意的赏石艺术珍品。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欣赏这些珍稀艺术品,是使灵魂潜入大自然内心的活动。她传达给你一种虚灵的秀气,如果你领悟到了那种秀气,就会产生一种难以言传的喜悦或意趣。这种喜悦如春日池水的波纹,缓缓荡漾,滋润着周身每一根神经,使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得到充实。你也将会忽然感悟,你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世界,享受着无比的快乐,真是千载难逢的幸运。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我们面对这些精妙绝伦的大自然艺术品,能有什么话可说呢?“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对于奇石艺术品上所呈现的玄之又玄的奇境妙意,我们只能参悟,只能享受,却很难用语言文字去真实的叙述表达。当年释迦摩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此情此景所包含的佛法大意谁能领悟?大迦叶也只能破颜微笑,他所领悟的佛法妙意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所以,欣赏精美绝妙的奇石艺术珍品,是一种近似宗教领悟的高层次的精神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高层次的精神的活动,也就是和大自然交流情感体现,和万古不语的石头在对话。但石头并非万古不语,就如舞蹈是用炫妙跳动的舞姿表达思想意境一样,也如画在纸上的风景山水及动植物的美术品一样,都是用具象或抽象的意境表现形式向人们进行倾诉。而石头的倾诉对象,是在恒古耐心的等待中找到的。基于这种摆脱尘俗的深层的理解和参悟,赏者、观者才配为“石知己”。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奇石本天成,有缘方得之。每块奇石,对于爱石者来说,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用爱石者的说法,是一物等一主,看似人找石,其实石等人。不是其主人,就不会有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赏玩奇石者认为造化的法则是“有独无偶”,每方精美绝妙的奇石,在世间只有“这一块”,不可能有相同的第二块!而“这一块”能够到自己手中,就是一种缘分,此生一遇,三生有幸。他们能不“爱不够”吗?也正是这样的稀奇性、唯一性,才使得奇石有了观赏价值、收藏价值、文化价值、传承价值和经济价值。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展望未来
    当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达到一定丰富程度时,对精神生活的丰富追求也就愈来愈迫切。同时,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越来越远离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人们对神奇千变万化大自然灵性的体悟。人类情感智慧中越来越缺乏大自然的启示。隆隆的机器噪声,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生存竞争等等,所产生的骚动不安的心绪,都越来越逼使着人们回归自然及对大自然的追求。欣赏回归大自然并非随时随地都可以办到,然而,寄情于一方小巧玲珑、奇趣恒生的奇石雅品,则可弥补这个缺憾,成为精神食粮的一部分。能与奇石野趣嬉闹一番,让心灵得到净化,使心绪获得安宁也是对自然的敬畏。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企盼健康长寿,渴望身心愉悦,是人们永恒最高的追求境界,亲近大自然,与奇石为伴,是充实自己,实现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人和奇石的相互亲和,不仅仅是物质微粒元素相互渗入使人体得到益处,更重要的是精神气息的相互感应,互惠互换,从而引起人们认知意识深层的微妙转变。一如既往地情感交融,会使人的“精、气、神”完美健全。人们长期和大自然之精灵亲和,会令“人有石品,石有人品”。从而可以坚强人格,健体塑魂,存浩然之气。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欣赏奇石的心理思潮是同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河洛赏石文化事业,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在全国也是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这里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奇石资源。早在3600年前的夏朝,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就发现用绿松石雕琢的饰品来美化生活,2400年前和氏璧的出现,便是先民们对宝石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应用。随后的历朝历代,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有玩石、藏石、供石之风。唐、宋时期更是把赏石作为文化推向高潮,其中文人墨客对奇珍异石赋诗作文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略论河洛奇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现在的河洛大地,赏石队伍不断壮大,赏石氛围日趋高涨,赏石活动异彩纷呈。虽然现在经济形势不景气,再有就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从经济的角度看的确冲击着市场,但从赏石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坚持文化自信,风雨之后就能看到彩虹。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赏石爱石,文明评论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名家往来-寿嘉华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寿嘉华
寿嘉华
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
中国地层委员会主任
中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
寿嘉华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