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量逐年增多的青海石 图
时间:2014-02-12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郭晓芸 点击数:青海石头记――石出青海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李家峡水电站水库截流,黄河中曾被河水淹没的石头,第一次呈现在了世人的眼前。这些不起眼的石头,带动了我省奇石收藏的热潮。产于我省各地的乌金石、星辰石、风砺石等石种,更是借助这股收藏热,走进了全国奇石收藏家的视野。
十几年过去了,青海不仅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的全省赏石文化中心,还带动了循化、化隆、贵德、平安等地奇石市场的发展。从单纯的个人收藏、石友间交换,青海奇石如今已走进市场,形成产业。青海奇石收藏呈现出了收藏、销售两旺的局面。
从“藏瓷”说起
8月19日,记者在西宁市城南新区逯家寨青海奇石古玩广场看到,为迎接第四届江河源全国奇石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展商正在紧张地布展。石商胡先生在精心布展之余,不忘到市场内的石馆内转一转,除了想将自己带来的石头卖个好价钱之外,他还想淘一些自己中意的奇石,他说:“听说青海近几年兴起了藏瓷等石种,我想借参展的机会收藏一些。”
胡先生所说的“藏瓷”,是青藏沙漠漆的俗称,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中对此已有所记述。在我省,多产于玉树、果洛等地。沙漠漆以画面美丽、造型生动为藏家看好,受到国际赏石界的公认和推崇,升值潜力巨大。
在青海省观赏石协会会长毕崇毅眼中,青海奇石收藏的春天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到来的。这之前,青海的奇石石种知名度不高。黄河石催生了青海奇石收藏市场的发展、壮大,并在灵璧石、太湖石等占据了大半个江山的奇石“江湖”中,成功突围。
毕崇毅说,2009年以前,青海奇石销售以黄河石为主,之后,随着青藏沙漠漆、藏翠等新石种的兴起,交易量逐年增多。在分析原因时,他说:“老石种的资源有限,黄河石、画面石等在市场上的认知度较高,产量却日益减少。而这些新石种的出现,催生了青海奇石收藏市场新一波的发展高点。可以说,近年来,青海奇石在全国更是有与内蒙古、新疆、宁夏石种平分秋色的势头。”
东出青海,石价上扬
沿黄河居住的农民长期受石文化的熏陶,他们已从初级的石农转成石商,目前,我省沿黄河一带的村民已有3万至5万人靠石致富。各行各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加入奇石收藏队伍、参与奇石收藏活动,说明我省奇石文化已进入大众化时期。
有了如此庞大的奇石收藏队伍,越来越多的人乐于接受新石种,市场认知新石种需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赏石界》主编贺林坦言,这在十几年前是很难想象的,随着玩家认识水平的提高,文化积淀的加深,玩家的心态益发成熟。
平安县小峡镇、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藏族乡、贵德县尼那村、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历数这些在青海奇石收藏市场上响亮的名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利用当地河流上游修建水电站截流的时机,发掘周边的奇石资源,自发办起小型奇石市场。
毕崇毅向记者出示了这样一组保守估计的数据:2007年,2000万元;2008年,2200万元;2009年,2500万元;2010年,3000万元。这是青海奇石市场四年来的市场销售额。截至今年7月,销售额已达2000万元,毕崇毅估计,通过第四届江河源全国奇石展,今年的销售额能达到3500万元。这些数字说明,我省奇石收藏市场呈现藏、销两旺的状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块品相一般的奇石在青海只能卖几千元,然而,一过兰州甚至一路东去,价格便会持续上涨,甚至出现翻番的可能。青海奇石总体销量大,单体价位低已成不争的事实。毕崇毅举例说,三江源富贵石的品相与广西大化石相差无几,可价格差距不啻霄壤,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资源开发和宣传力度不够等,使得价格偏低。
“一进一出”使市场活起来
青海奇石资源在全国位列第三,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石种多、质量好,通过多年的发展,青海的观赏石不仅遍布全国,许多还远涉重洋,块块富有灵性的石头,不仅加强了我省与外地的交流,还成为了不同文化观念相互融合的使者。
2010年2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的陈村奇石市场,一家青海特色鲜明的石馆开张了。石馆的主人,是来自青海的朱兆文先生。说起当初远赴佛山开石馆的原因,朱兆文感慨万千。他说,玩石十几年了,石友交流、外出赶展,加之各方的宣传,他始终认为青海奇石在外地知名度较高,然而,当他来到陈村奇石市场时,却发现在这个广东乃至全国最大的奇石市场,有全国各地的石种,唯独没有青海的。
经过前期的市场考察后,他决定将石馆开到远离青海的沿海城市―――佛山。在短短一年多里,石馆里的精品石屡创价格新高,这不仅证明了青海奇石深受市场欢迎,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青海奇石走向全国市场的步子正越迈越大。
除了赶展、收藏、开馆,更多的收藏者还在网上制作网页,把生意做到了网络上。青海藏石者自发组织起来,主动与外地藏石界交流,一步步“走出去”的同时,还通过“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各种奇石展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石商,正是在这“一进一出”间,无形中激活了青海的奇石收藏市场。
近几年,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青海奇石收藏爱好者的努力下,通过举办全国性石展、出版行业期刊、发展会员、组织石友参展等形式,充分挖掘了本地奇石资源的特色,并逐步将其定位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产业。
奇石青海
吴培龙是青海观赏石协会秘书长,他估计,青海的奇石收藏爱好者高达三万人,青海必将凭着优越的资源环境成为引领当代赏石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在采访中,记者也曾听到外地石商坦言:“我们一般都不到外地摆卖,这次是冲着奇石节的影响,因为青海的赏石文化底蕴深厚,懂石头的人多。”
随着藏石热在全国各地逐渐兴起,无论是灵璧石、太湖石等传统石种还是黄河石、戈壁石等石种,市场价位一路上扬。与其伴生的问题则是石种资源的日益匮乏。对此,毕崇毅说,虽然青海奇石收藏市场日益走上正轨,但近十几年来,在黄河石资源面临枯竭的现状下,如何合理地开发、保护奇石资源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切切不能过度开发,掠夺式的开发方式必将导致青海奇石资源的枯竭。”
毕崇毅说,在前不久由青海省观赏石协会开展的青海省奇石资源调查中,玉树、果洛、海西、海北等地,都以品种繁多、资源丰富而被列入奇石资源富集地。因此,在青海奇石文化产业的比重日渐增大的今天和未来,青海应该拥有自己的奇石品牌,所以,整合奇石产业资源、健全组织、规范命名以及成立奇石博物馆等,应是当务之急。
“我相信,未来几年,青海奇石收藏逐渐呈现由东向西发展的趋势,青海奇石收藏产业方兴未艾。奇石文化必将成为青海文化的又一张金名片。”毕崇毅说。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