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的文化基因 图

时间:2016-12-11 来源:洛阳市赏石协会 作者:侯桂林 点击数:

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的文化基因 图
 
    先秦时代形成的山水文化观认为,山水是自然界最主要的部分,山水泉石是大自然的“全权代表”,是自然的代称。《博物志》云:“地以名山为辅佐,以石为之骨,凡石皆属地。”《石雅》序说:“石出于山,山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成。”故山为仁人志士。老子《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此可知,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的真谛是秉承古代山水文化之脉,受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的自然石的感染而用以感悟人生。它的特殊魅力和价值既是自然的,也是道德的、高雅的。所以苏水先生在《雅文化 • 山水世界》文中说:“在中国文化中,唯有雅文化最自觉地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契合,最虔诚地接纳山水世界进入人生。”可以确认,山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故仁者乐山;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智者乐水。自然山水世界无言的真、善、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石为友,拜石为师,人因石贵,石因文传,乃是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的生命基因。
 
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的文化基因 图
▲白居易
 
    “石不能言最可人”是什么意思?我理解的就是它“不私”、“不倦”、“不争”的无言大美最可人。如果再展开点讲还有以下几点:
     1.乐山乐石,以石自适
     唐代大诗人、古典赏石理论大家白居易存诗3000多首。其咏石名句如“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这三句名言可谓中国古典赏石理论的正宗,亦可谓经典。他的理念、理论奠定了古典赏石文化的根基。“求其偶”就是求其赏玩对象的奇特和稀有。而”怪且丑”的理念也正是后来人苏东坡、郑板桥这些赏石名家的“石文而丑”、“丑而雄、丑而秀”等丑石观的模范。实际上米芾提出的赏石四字诀“瘦、皱、漏、透”也与白居易的观念同出一辙。清朝重臣谭嗣同创作的《怪石歌千古》日:“其首秀而瘦,其腹漏而透。其貌陋而皱,其气厚而茂。其中秀而籀,其纪归而寿。”都是对传统赏石文化经典理论的继承。
    再看白居易的《太湖石记》,他不但率先提出“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的古典赏石标准,更道出古人赏石的自由心态。他说“古之达人皆有所嗜……诚哉是言,适意而己”,什么叫适意?适意就是乐山乐石,就是舒心,就是人与自然石的和谐,就是在赏石时心无旁骛地悠闲与快乐。这种自由快乐的赏石心态,也为后来的赏石家们继承。如清代李国瑜说:“人贵适意尔,以石自适”;清王士祯诗日:“黄扉坐论云促膝,欲有闲情寄泉石”;民国张轮远探寻爱石人之心理也说:“癖石者心理一一自适其意也”。如今,中国观赏石协会寿嘉华会长倡导的“一方石头和谐一个家庭,一方石头汇聚一批朋友……”泸州女子爱石协会提出的“我爱石、我健康、我快乐、我美丽”的赏石理念等等,无不是在古典赏石文化精神基础上的观念创新,而“适意”乃是其核心精神之一。
 
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的文化基因 图
▲阮元
 
     2.以石为友,天长地久
     观赏石乃天地造就的精物,能得到一方心仪的奇石正是一种缘分。石可怡心,石可清心,石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能洗去人心中的浮躁或郁闷。所以白居易说道:“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清代赏石大家赵尔丰也说:“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扣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以为友。”阮元在《作石画记并题》一诗中也说:“滇少诗画友,得友在石中。旧交久零落,叹息感于衷。岂无新交游,自顾嫌龙钟,宜此特健药。与之相磨磬,更如以谈理。点头对生公,我固爱石友,石亦依云翁。”古语云:“生有自来,名有所始。”“石友”一词就出自古人将石当做自己的好朋友,以石为友乃古典赏石之本精。然而,今天有许多人不解其意,将石友仅仅理解成玩石者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并不将心仪的石头当做好朋友。有的人由于利欲熏心,只要给的钱多就将它们顺手推出。从这等随便“出卖朋友”的人身上(石商、石农另作别论),让我们看到“逸文既堕,幽情未通”的现实,惜乎!悲乎!赏石者只有将奇石视作自己的知心朋友,石头才会带给我们永远的快乐。难怪米芾在无为县遇见那块心仪的石头时激情万分地喊出:“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的文化基因 图
▲米芾拜石
 
    3.以石比德,拜石为师
    古人云:万事德为先。古典也好,古代也罢,我认为古人赏石文化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以石比德和拜石为师了。所谓“石道’,即以石比德励志之道。《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谓“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仁者与万物一体”都是中华民族崇尚道德精神的不同表达。李翔海先生在《怎样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一文中说:“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世界与精神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特质……在今天,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要想有效地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通过提升境界而筑起精神的堤防,同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阮元诗日:“石可共语索题句,欧苏选石如选士。”赵尔丰曰:“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杜步卢赠万石斋对联云:“与石结良缘,万叠云山同磊落;以闲为自在,一楼风月助清高。”所以古人赏石以石比德、为师、修身励志的最高境界就成为中华赏石文化的精髓和经典。难怪米芾在搬家时尽管无力将他所拜之石搬走,但却特意画了一幅“拜石图”留在身边。
    石头何德有之?石德即仁德。沉静淡泊,不哗众取宠;坚硬顽强,宁碎不弯;胸怀锦绣,不言自重;历尽世事沧桑,但耐得寂寞。《吕氏春秋》有“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石头所具有的优秀品格正是我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我们讲回归古典,正是要将自己在赏石时的思想感情、心理情操移注到石头上,以比德、励志、修身的气质和品格紧紧同石德、石品感动在一起,这个被感动的心理过程就叫作认同。古往今来,米芾拜石的故事不知被多少爱石者传为佳话,我们对此应心怀深深地感恩。石头是吾师,吾亦当拜之。
 
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的文化基因 图
    侯桂林  1934年生,山西古辽州人。毕业于山西省艺术学校。曾任山西省歌舞剧院管弦乐队第一小提琴手,山西省京剧团副团长、晋剧剧院副院长等职。
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的文化基因 图
    1994年离休,任山西省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北京人文大学赏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终身研究员、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曾获首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奖·特别成就奖金奖。出版有《与石共语》、《石屋小语》、《文源石屋说石》等专著。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名家往来-寿嘉华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寿嘉华
寿嘉华
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
中国地层委员会主任
中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
寿嘉华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