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鲁山文化新名片———鲁山肉石 图
时间:2017-03-14 来源:洛阳市赏石协会 作者:蒋遂安 点击数:鲁山县位于伏牛山东麓,南阳盆地的北缘。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地形为西高东低。西部为深山区,山地由硅质岩,变质岩,沉积岩,花岗岩等许多种岩石类构成。深.中山面积广大,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高坡陡,切割深,沟谷呈‘v’ 型。区内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河流密布。肉石产区分布在死火山群地区。地质构造多以侵蚀为主,浅表断层明显。石英岩质分布广泛,并富含多种生产肉石的矿物质及条件,为独特的鲁山肉石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鲁山肉石生成的独特天然条件
1.产区内广泛存在生成肉石的岩体
产区内广泛存在着硅质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岩体,在这些岩体中又广泛存在着石英岩质和玉髓,这些是肉石形成的基本母料。
2.产区内矿物质含量丰富
在产区的岩体和土壤中富含各种具有生成肉石染色的矿物质,在亿万年的岩体演变中,随着火山岩体的溢出,矿物质也随之浸入着色。就这样每附加一层岩体,同时被不同的矿物质侵染一次不同的色泽,就出现了今天看到的颜色逼真的鲁山肉石纹理。
3.产区内水资源丰富
产区处于暴雨中心 雨量充沛,河流密布。丰富的水资源为肉石染色,肉石的玉化,肉石的柔润提供了催化作用。鲁山肉石之所以色泽鲜艳,水头足,纹理柔和清晰,石体柔滑圆润,这是与产区的山水河流的滋润分不开的。这也是鲁山肉石与南.北方肉石最大不同点,也是鲁山肉石与其重要区别点之一。
4.火山造石运动
鲁山西部山区是死火山区域,至今仍绵延百余里分布有上汤,中汤,温汤,下汤,碱厂等知名的温泉群。肉石产区就分布在死火山区域内。由于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和火山的喷发,使石英岩与酸性物质等结合,在地热和火山温度的双重催化下形成具有独具特色的鲁山肉石品种。
5.气候因素
鲁山县由于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所以这里一年四季分明,寒热明显。这些因素就加快了岩体的风化速度。鲁山肉石之所以有非常珍贵的水料和籽料,就是因为岩体风化侵蚀后,经地质变化,被洪水带入河道继续侵染,玉化和打磨的结果。

鲁山肉石的特质
1.鲁山肉石的物理化学特性
鲁山肉石成分属硅质岩,硬度高,一般在6.8-7.5之间。具有极强的耐酸.耐碱等抗腐蚀性和抗氧化性等特质。在强酸强碱的环境中,存放数天,石质基本不受影响。在露天环境中,耐日晒雨淋,抗氧化性强,可以长期存放不被侵蚀。所以,在家居的环境中更可以永久保存并传世。
2.鲁山肉石的柔润度
鲁山肉石生成于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季风气候的深山区。在肉石生成和玉化的过程中,饱受山水的充分保养与浸润,又经过亿万年的玉化,被洪水将其带入河道,再经由河水的浸泡和滋养,又经矿物质的充分侵染,就形成了鲁山肉石的水洗度好,玉化程度高,柔润度及滑腻感强,肉皮及肉的象形度逼真,纹理层次清晰;视觉优美且震撼力强等特点。这些,是其它地方肉石生成条件所不具备和无法相比的。
3.纹理
由于鲁山肉石在生成过程中矿物质染色充分,纹理特别清晰,分布均匀合理,层次感强,肉眼观之与真肉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也因为它生成或遗存过程的环境不同和矿物质存在的不同,肉石的染色和纹理的分布而不同。还因为是山料或山水料抑或河【水】料的不同,肉石的打磨程度导致表面的光滑度而不同等等。

4.色泽
鲁山肉石颜色纯度好,水头足。在不同的肉石部位,有多种多样的颜色品种。如肉皮就有很多种色泽。仅红色就有浅红,棕红,深红,酱红等;如白肉皮就有浅白,乳白,胶白等等。在肉质上的色泽就更丰富多彩了。总之,色泽在鲁山肉石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5.神似:鲁山肉石相形度极高,惟妙惟肖,与实体真肉部位的比例协调。如有的肉石象一扇猪肉,在其相应的部位,竟能长出肾脏等脏器,形象之极。水料肉石抚之细腻润滑,油腻感明显;而有的籽料,长得和刚出锅的熟肉一模一样。这是鲁山肉石的大妙之处。
6.体大:鲁山肉石与其他地方肉石品种相比,个体品种多样,有小有大,匀称厚重。但多数个体较大,视觉撞击力强。肉石个体从几十克到重达数百千克都有。
7.皮佳:鲁山肉石的肉皮品种多样,据不完全统计,鲁山肉石的皮的种类就多达近百种。最常见的有白糯肉纹皮,龙鳞纹皮,土纹皮等等。多种肉皮不仅色泽同真肉一般,且毛眼清晰逼真。
综上所述,鲁山肉石的特点是:具有个头大,品种齐全【从几十克至几百千克都有】,纹理清晰,布局合理,色泽柔和真实,水料肉石圆润光滑,细腻有油脂感;皮质上乘,棕眼明显,玉化程度高,硬度强【6.8-7.6】。既有远远高于钙类肉石的硬度,还具有耐强酸强碱性,宜于保存的特点;又有沙漠肉石所不具备的柔润度好,纹理清晰逼真和个头硕大等特点。这也是鲁山天然肉石独具特色,深受国内外肉石收藏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鲁山肉石由于出产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又经过亿万年的玉化,自然侵染,搬迁与磨砺,就形成了较为独特的门类齐全的形态各异的绚丽多彩的鲁山肉石多品种特征。归纳起来,分为如下几种大类型:
一.以鲁山肉石着床区域分类
以鲁山肉石成熟地点和发现期分布的位置不同,可大体分为山料,山水料,水料及籽料几种。
1.山料
矿体沿山势蕴藏,呈条状或穴状分布,好的品相的肉石,多为穴状成矿。肉皮相对而居,皮上毛眼分布均匀明显,无磨损痕迹。矿床自然裂缝明显,肉石边缘规则或不规则,手摸感觉棱角明显或粗糙,纹理着色相对较轻,但层次清楚,多为清新淡雅之色,以红白相间色调为主。山料肉石形体硕大,成型自然。少量断裂面因年久被雨水侵蚀会有污渍。有的山料肉石的皮部会出现花草化石的踪迹,是十分难得的,更是给山料肉石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深受收藏者喜爱。
品相一般的山料,矿床多呈条状分布,自然裂缝明显或不明显,纹理分布合理性一般,色泽不是十分饱满和协调。
山料肉石在原成矿区蕴藏,从未经过自然搬运和打磨,故棱角分明。在染色方面也较单一。有的山料肉石硅化或玉化程度高,摩斯硬度甚至达到7-8,也有部分肉石的摩斯硬度稍低,在6.5-7之间。山料肉石多以人工开采为主。
2.山水料
山水料是在矿山生成区经风化自然断裂的情况下,被山洪带入就近的山谷河道沟岔,少经砂石打磨。因离开山体时间不长,未有或很少经过河道矿物质的再次侵染,缺少与新的物质粘合而形成新的皮肉,故基本保持了山料原有的形态和色泽。所以,山水料一般体现块头大,棱角分明,矿物质再次侵润不足,品相位于水料和山料之间。
3.水料
水料肉石是山料肉石经过亿万年的玉化后,又经过无数次的地壳运动和风化等作用,自然断裂后,被山洪带入四棵树清水河,再入沙河,顺河流经百余里,主要沉积在鲁山县辛集乡程村至四棵树清水河河段。在其河流表层和河面下的砂石泥土中存留。自程村向东河道,肉石数量就越来越少了。
水料肉石在河道存留成千上万年以上,在河水搬运过程中,经砂石流水无数次的翻转,打磨及冲刷,使肉石的圆滑度大大提高。又被水和存留区多种矿物质充分侵润和染色,使肉石的色泽变得多元和厚重起来,基本改变了原有的色泽。在不同的水域和泥沙的特定环境中,被含有不同的矿物质和泥沙侵染,生成颜色深浅各异的肉石。有的肉石在搬运和着床后,与其他土壤和物质相结合而生成新的皮和肉。比如;在四棵树至下汤段,由于山清水秀,河沙纯净,矿物质的含量单一等因素,该段河道所产肉石一般纹理呈红白两色相间,整体纯净清新。河水并入沙河后,即从下汤往下游走,地质条件发生了改变,肉石整体呈现黄红色,肉石清新度降低,纹理的着色就显得浑厚多了;又如:同一河段,因肉石着床的地方的土壤和矿物质含量不同,又会出现各种不同色泽的肉石。有的颜色深沉,玉化的好,又经过充分的砂石打磨,形成包浆,抚摸起来油腻光滑,与鲁山本地群众腌制的腊肉神似,所以就被当地群众称作腊肉石。而在细砂活水中的肉石就显得细腻柔润,活泼了许多。有的肉石因着床在河道泥土中的土壤及矿物质成分不同,导致肉石色泽也不同,藏存的越久,着色就会越深。水料肉石在河道中被洪水推动行走,经流水冲刷和砂石的不断打磨,已无棱角,表面光滑细腻,皮上原有毛孔因打磨而不清晰或消失。但抚摸更具有肉质感,让人爱不释手。水料肉石因久经河水冲刷翻滚磨砺,多数肉石表面已形成包浆。在水料肉石中,还有少量肉石的下部呈白色,其原因是石英质部分没有染色或充分染色,玉化程度一般,这也是鲁山肉石的一个特点。
4.籽料
籽料一般指在15千克以下的肉石。在被河水冲涮的过程中,打磨的更充分,水洗度更高,矿物质浸润更均匀更充分。所以,籽料看起来外观包浆好,更圆润,更形象,更逼真。由于体重适度,便于收藏和打理,更受收藏者的喜爱和青睐.
二.以鲁山肉石的着色状态分类
1.生肉类
生肉类肉石一般表现为肉皮为白色,皮边缘清晰,光泽鲜亮,棕眼明显。肥肉贴皮生长,厚度不等,色白晶亮,油脂感强。花肉纹理清晰,红白相间,分布合理。瘦肉鲜红,
如刚宰杀鲜肉一般。

2.熟肉类
熟肉类肉石品种繁多,相形度高,观感诱人,让人垂涎欲滴。这里仅举几类:a.水煮肉,该种肉石较生肉有明显区别,皮色稍深,具有浓茶般微黄色泽,油腻感强,肥肉微白色,瘦肉色泽变深,给人醇香扑鼻的感觉。B.红烧肉:皮色泛红或深红,肉色较深。有的肉皮似烧烂的迹象,红中带白或带微黄,给人感觉真实。c.炸肉:炸肉的主要特征体现在肉皮上,皮呈微红色或焦黄色等,皮面出现炸泡状凸起,似肉皮炸烂炸焦一般。在肉的部分,与红烧肉的色泽大体相同,变化不大。
3.腊肉.熏肉类
腊肉表现整体色泽呈重灰色,但能清晰的看到纹理。只是肥肉失去了洁白,变成了深茶色,瘦肉色泽就加深了许多,整体看起来深暗。腊肉都是出自水料,经过无数次的河水砂石打磨后,又被某种矿物质高度侵染,就形成了表面光滑的一层包浆,玉化完全,通体色泽基本一致的腊肉石。
熏肉肉石色泽发黑,纹理不够清晰了。这种肉石玉化很好,只是美感降低了。给人的感觉是烟熏火燎出来的熏肉。尽管神似,但观感不美。

4.蛋糕.皮冻类
这种肉石是鲁山肉石中的稀有品种。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成的特殊肉石石种。A.蛋糕型:这个品种的皮是以蛋糕的形象出现的,柔白的奶油中夹带着点点红晕,厚薄不等。下方的肉质部分或变成了巧克力色,呈现肥瘦相间的纹理或没有纹理,有的底部会有白色石英质存在。B.皮冻型:这种肉石的表现形式是无皮。通体颜色以黄,微黄为主。形体为方形或长方形;厚度一般在3-5厘米,整体以块状蜡石质与其它硅质物胶合而成。给人动感很强,似乎有弹之柔软的感觉。它同时还可以组成其它的象形体,如有的像桂花糕,有的像面包等等。
5.牛肉石类
牛肉石通体以深红色肌肉为主,间有少许白色线状肥肉分布,抑或局部有少量白色片状肥肉薄膜,把红色肌肉包裹。肉体成不规则形,肌肉截面呈大理石纹状,肌肉纤维显得较粗不细腻,肉形部分呈堆积状或坨状且无规律。牛肉石很少有皮。
6.鸡肉石类
鸡肉石多呈黄色或白色。鸡肉石有皮,鸡肉皮多呈粗糙的凸起型土皱纹皮。鸡肉石出于水料肉石,个体大小均有。鸡肉部分纹理清晰,布局均匀合理。鸡肉石也有生熟之分。生鸡肉石颜色较浅,肌肉多呈浅肉色,淡红色等;熟鸡肉石颜色变深,多呈茶色或黄色等。

三.以肉石生成的天然形状【部位】分类
此类肉石充分凸显了鲁山肉石的个性与特点。有些肉石个体庞大,十分象形于真肉的部位:如前腿状肉石,后腿状肉石,片扇状肉石等。这种大型的象形肉石,在硅质类肉石中很少见到,所以备受肉石收藏者们的喜爱。
1.肘子类
此类肉石形状神似猪肘子,有大有小,小的有几百克,大的有几十千克。无论大小,都以猪肘子的形状相近为基础。因为猪肘子肉石多来源于水料,以熟肉为多。所以,优质猪肘肉石应以3-5千克的重量,肉皮色泽深红,红黄或焦黄,茶黄为主色调,有明显的骨头在肉中镶嵌的为优质肘子肉石。
2. 猪后腿类
这类肉石既可以出于水料肉石,也可以出于山料肉石中。形状如猪臀部,一般都在几十千克以上。出自水料的猪后腿肉石,一般表现色泽较深,呈红,红黄,茶黄,黄等颜色,纹理清楚,抚摸光滑,肉皮有棕眼或棕眼被砂石打磨消退。山料后腿肉石多表现为生肉,皮部毛孔清晰,皮色水白或嫩白,肉层纹理清晰艳丽,肥肉白色,瘦肉鲜红甚至带有血色。
3.片扇猪肉石类
此类肉石多出自山料肉石,形似半扇猪肉或一段腰窝猪肉。肉皮多呈白色或白中似带有宰杀时的鲜红色创痕,形态呈曲线适度弯曲,肉质呈红白相间的花肉分布。有的个体特别硕大,动辄达50千克以上。
4.肉方形与长条形肉石类
当地群众在逢年过节时,把宰杀的猪肉分割成若干个方形的肉块,进行淹煮,这样的肉块被群众称为肉方。鲁山肉石中存量有大量猪肉石肉方。有上百克至几十千克均有。其表现为四方形,肉皮规整,色泽红黄,肥瘦均搭,造型优美。
长条肉在山料和水料中均可出现。这种肉石形态规整或不规整,以长方形出现。熟肉的皮色与方子肉的色泽纹理类别基本相同。生肉则表现出明显的生肉特征。
5.鲁山肉石的小型多样类
此类肉石在鲁山肉石的分布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尽管数量不少,但由于个体偏小,一般在几十克到几百克重,与真肉的比例失调,故没有引起肉石收藏者的充分重视。但这些小肉石有皮有肉,纹理清晰,又加上这些肉石多来源于水料,肉色十足,近年来,也曾被少数收藏者作为肉石宴的拼盘收藏,才引起多数收藏者的重视。
6.鲁山肉石生成的天然器官类
在鲁山天然肉石的群体里,有一些自然天成的品种,形似猪牛等动物的脏器或肢体,这些浑然天成的天造之物,真是神来之作。如有的长成了猪肺,色粉红,肉眼可看到肺泡;有的长成了猪蹄,色酱红或泛黄,视之食欲大增。有的如煮熟的猪血块,让人不忍移步。有的长成猪舌或猪头肉,如刚出锅一般。如此繁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若说鲁山肉形石的魅力,不得不说说它的魔幻之皮。因其皮部绚丽而多彩,才赋予了鲁山肉形石的千般神韵。常言说,人要脸,树要皮。对于作为观赏石的肉形石来说,皮,依然显得格外重要。那么,鲁山肉形石的皮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下面,就这个问题简要的给赏石界的各位老师和石友做以下介绍,请予以指正。
一.糯香的皮
鲁山肉形石,是在亿万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珍贵的观赏石石种。尤其是鲁山肉形石的肉皮种类繁多,造型各异,色泽华美,香糯可人。尽管它们的类型不同,但其共同特点是:色泽流畅自然,浸染均匀,华而不艳,形象逼真。肉皮的形和色,已成为衡量肉形石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鲁山肉形石的皮色,以红色为主的,可分为:红、深红、焦红、浅红、棕红、酱红等数种;以黄色为主的,可分为:黄、深黄、浅黄、焦黄、草黄、米黄、土黄等数种;以白色为主的,可分为:白腻、糯白、嫩白、水白、草白等数种;由以上几种色泽,还可以衍生出许多其它的颜色,如:红黄色、红白色、黄白色、暗酱色等等。
由此种种绚丽的色彩,造就了丰富润泽的皮部。有了糯香细腻的皮,鲁山肉形石才有了让人垂涎欲滴的吸引力。

二.皮上皱褶出神韵
鲁山肉形石的体量一般偏大,皮的表面面积也随之较大。通常达到千克以上的肉形石,都有可能形成皮部皱褶的出现,有的甚至在几百克的小型石上,也常常出现皱褶。皱褶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宽泛,有紧凑,形态千般,媚姿万种。皮上的皱褶有什么好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1.皱褶使皮部显得更真实。在真肉体上,我们经常看到松弛的皱褶。那么,在肉形石上所形成的各种皱褶,就符合了物样的标志体征。无论是何种特征的皱褶,都可以大大地加强肉形石的真实感;2.皱褶导致肉形石有了生命感。皱褶的出现,使肉形石艺术感大大增强,使一方石头呈现出了勃勃生机。让冰冷有了暖意,让僵直有了动感,让顽石有了生命,让平淡有了神奇。3.皱褶让肉形石有了神韵。皮上的皱褶,尽管没有大山大川的起伏跌宕,但有小家碧玉般的婉约与柔美,亦有天工精雕细刻的曼妙与华丽。因此,皱褶赋予了鲁山肉形石使人百看不厌、百读不倦、点石成金的无限韵味。综上可以看出,皮上的皱褶,是鲁山肉形石的一大表象特征。这种特征,无论是那种类型的肉形石都所具备的一种共有,并占到整体肉形石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三.皮与肉形石的协调美
品相繁多的肉皮品种,使鲁山肉形石在皮与色、皮与纹、皮与肉、皮与形、皮与韵等的协调统一,完美结合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结合鲁山肉形石的个体硕大,品种多样,玉化程度高等元素,更加完善和突出了鲁山肉形石的品位和特点。
鲁山肉形石的皮部和其形体的品相是基本保持一致的。在常见的熟肉类别中,若肉皮是深红色的色泽,那么,肉形石的整体色泽和纹理,也基本是红烧肉或熟肉的表现。若肉皮是白色生鲜的色泽,那么,其纹理的表现也必然是生鲜带血的表现。皮与形体有着天然的完美性和一致性。在杂形类的肉形石中,若皮部是蛋糕状的表象,那么,它的形体也必然是奶油或巧克力的色泽。由此充分证明:鲁山肉形石的皮部表象与形体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协调美。

四.鲁山肉形石皮的分类
鲁山肉形石有着近百种五花八门的肉皮品种。最常见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即白糯皮类,龙鳞纹皮类,平纹皮类,布纹皮类,红烧肉皮类,烤焦皮类,烧烂皮类,水煮纹皮类,荔枝皮类,苦瓜皮类,珍珠皮类,沙琪玛皮类,蛋糕皮类,草花纹皮类,鱼籽纹皮类,沙纹皮类,沙漠纹皮类,糯米纹皮类,小米纹皮类等。现仅将具有代表性的皮种做以简单的介绍:
1.白糯肉皮类
白糯肉纹皮是一种洁白如膏 ,晶莹剔透的皮种。既有真肉皮的真实,又有高于真肉皮的艺术韵味。其厚度与真肉皮近似,但比真肉皮的光洁度好,是对真肉皮的一种升华和提高。这种肉皮多来源于水料肉形石,所以,它的包浆越好,皮上的棕眼就越不清晰,这是经由砂石充分打磨的结果。该皮多有皱褶和弧度,大大增加了肉形石的逼真和美感。
2.龙鳞皮类
龙鳞纹皮多呈红色,棕红色,浅红,微黄等较多的颜色,很少见有白色。这种肉皮呈单元性的凸起,由若干个不规则的圆形凸起组成皮面,形成皱褶起伏象形度高的深色肉皮,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皮上棕眼清晰,抚之感觉明显。龙鳞纹皮与肉体纹理分布的合理度较高,其摩斯硬度在7以上,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熟肉肉石。该皮名称来源于刘累豢龙的传说。

3.平纹皮与皱纹皮类
这两种皮的共同特点是:皮色均以黄色,红黄色,白色为主色调,皮上棕眼不十分明显。
a.平纹皮表面平整,有纹或无纹,无纹多于有纹。有纹皮多呈布纹状或斜纹状分布。
B.皱纹皮表面由凸起不平的堆积物组成,玉化程度比龙鳞纹皮较差。此类皮可能是在沉积岩中形成,也许是在河流运动时与土壤中其它物质粘合玉化而成。该种皮多呈红色、红黄色、焦黄色,白色。也有部分皮质略显粗糙不够细腻。
4.红烧肉皮类【含烤焦纹皮与烧烂纹皮】
红烧肉纹皮是一种很美的肉皮,象形度极高。在肉皮通体深红的基调上,凸起部位往往会出现稍深的烧痕,让人感觉真实可爱,胃口大开的同时,爱不释手。在这种肉皮中还会出现烧烂纹皮和烤焦纹皮。同样受到收藏者的热捧。
这几种皮的共同特征:皮部已无毛眼或稍有部分毛眼踪迹。皮部完整性差,似经过油锅烧烤油炸一样的明显,但肉体部分均无烧炸的痕迹。
A.红烧肉皮:表皮多以红色、深红色或酱红色为主。一般常见于水料肉形石,玉化程度高,包浆好。其形体纹理清晰,呈熟肉状。
b.烤焦纹皮表现色泽以黄为主,皮的表面不完整,出现泡状或片状的烤焦纹,有的泡状呈茶白色。溃烂处的断面出现茶白色的脂肪线。 皮破部位已无棕眼可寻。
c.烧烂纹皮多呈红黄之色,往往上层皮为红色,下层皮为红黄色或黄白色。水洗后光彩照人,如刚出锅的红烧肉一样。这种肉皮虽然也失去了棕眼,看起来皮部为天然的不完整,但形象真实,带给人的视觉感很强。平添了真实和活泼感,深受肉石收藏者的喜爱。

5.荔枝纹皮与苦瓜纹皮类
这两种肉皮纹理相近,但有区别,特别从色泽上有很大不同。
A.荔枝纹皮的纹路多呈点状分布,皮面粗糙,色泽泛红,神似荔枝皮,故把这种肉皮叫荔枝纹皮。
B.苦瓜纹皮的纹路呈条状不规则弯曲分布,色泽多以黄色为主。纹理形成较浅的纹理沟,肉皮缺少棕眼或不明显。
6.鱼籽纹皮与沙漠纹皮
a.鱼籽纹皮呈现一层微小的圆形颗粒组成的皮面,以黄色为主,也可多色并存。这种肉皮一般没有棕眼。
b.沙漠纹皮有种远观沙漠的感觉。近看皮面较平整,颗粒状物不十分明显,多呈黄色,这种皮多出于水料,因久经磨砺,很少有棕眼或已无棕眼可觅。

7.沙纹皮
这种皮面多出现红色或黄色。皮面平整,形有弧度或平直。眼观有沙沙的感觉,若是水料,扶之光滑,手感很好。并有一定的包浆。硬度稍低。
8.水煮纹皮
皮部及石体均呈现水煮白肉的色泽。皮部棕眼不够明显。这种肉形石是鲁山肉形石中比较奇特的一种。
9.糯米纹皮
皮部由如糯米样的堆积物组成,表皮凸凹不平。色泽多呈红色或黄色,玉化较好。乍一看去,接近烧烂皮,但没有烧烂皮精致逼真。
10.杂类皮
杂类肉形石的皮部很有特色。它包括炸豆腐干、皮冻、蛋糕、面包等各类肉形石。不管是哪种类型象形石,它们的皮部与整体都有极大的一致性。如豆腐干,它的通体都是一致的色泽,基本没有其它的色泽和纹理。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