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的文人雅士王沛与他收藏的奇石 图
时间:2017-11-30 来源:洛阳市赏石协会 作者:阿 文 点击数:王沛先生为人谦和、谈吐儒雅,这些年来笔耕不辍,是石界有名的文人雅士,他坚持学石做人 。
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先生《与石居》中的两句诗:“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沈老先生爱石头,就是看重其坚强的品质。沈钧儒之孙、当代赏石家沈宽先生回忆说:“正是‘以石为伴’的熏陶,才培养出沈家人石头般朴实无华的性格。”王沛先生喜欢看郑板桥、沈钧儒、张大千、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可能与这些贤哲们喜石有关。他不但把石头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参照物”,经常用以砥砺意志,提醒诚实做人,还时常撰文拟稿,希望石友们都能热爱石之品格,先做人、后做事、再玩石,方能长长久久。《以人为本,学石做人》(《石友》2013年第5期),以祁连美玉引题,从古人喜玉讲起,因为“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而温和,是仁人的比方;从外部观察纹理,可知内部真性,是义士的比方;玉声舒展飞扬,传播而远闻,是智士的比方;宁折不挠,是勇士的比方;锐廉而不嫉恨,是廉洁之士的比方,从而引导人们珍爱玉石的品格,照此做人。《石之品,人之范》一文(《中国图纹石》2015年第1 期),提出石有六种品格:敢于直面困难(岩石)、苦于砥砺锤炼(风砺石)、勇于改变自己(摩尔石)、善于包容他人(石中石)、勤于革面洗心(河卵石)、敢于奉献捐躯(大理石)。《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赏石文化氛围——兼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一文(《石友》,2015年第4期),针对赏石界一度时期出现的不良风气,提出玩石之人要对照石头,经常反省自己,照镜子、正衣冠、练内功、修品行,倡导一种风清气正的赏石文化,奉劝爱石之人要练好“七种内功”:学会谦卑处世、藏有宽容之心、懂得吃亏是福、不可恃才傲物、做人不能太精明、知足者常乐、把挫折当垫脚石。尤其提醒那些傲气十足、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南郭先生”和“砖家”们,应重新审视自己,不可胡说八道,误导石友,害人害己。《赏石中容易出现的知识性障碍和逻辑思维错误》一文(《石友》2016年第3期)写道:通过与石界朋友赏石交流,发现有的石友赏石基本功不扎实,逻辑思维不清晰,故而引发了许多思考。为不挫伤大家的积极性,他通过讲“汉人煮箦”、“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买椟还珠”、“矮子看戏”等典故和成语故事,引发大家思索,指出无知的危害性,提出赏石之功“不在石内,而在石外”的论断,认为赏石就是考察人的文化积淀和运用水平;指出赏石忌讳“思维定式”,要多观察、多思考,并能从整体上把握;要慧眼识珠,学会“捡漏”;不要瞎嚷嚷、胡议论、人云亦云。《读明代增广贤文,与石友劝学修德》一文(《石友》2016年第12期)在“劝学篇”中提出,要虚心“向古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市场学习”;在“修德篇”中提出,要“当君子、交君子”、“不能太精明”、“自重才能他重”、“不能夺人所爱”、“不能害人坑人”。王沛先生心里始终装着石友,《中国赏石文化举步发展——亦忧亦喜,喜大于忧》一文(《鉴石》2016年第5期),针对全国观赏石文化市场普遍不景气,大部分石友情绪低迷,正反思考,辩证分析,切准利弊,指出“四忧”、“五喜”、喜大于忧,提出“文化自信”、“口红效应”、“文火慢炖”等“五对策”,以提振奇石爱好者和广大石友的信心。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