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举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笔者家贫自幼喜欢文化,大学和读研积累了专业文化,参加工作接触的是金融经济文化,个人爱好介入的却是赏石文化。本文就十九大报告中与赏石文化能关联的一些内容,作个个人理解和解读,不一定十分准确,与石界同仁探讨。
一、做到“不忘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此言本出自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初心就是当初的心意,事情一开始所抱持的信念。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情,只要始终如一保持当初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得到成功。练功修行是这样,干事创业也是这样。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引自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同样,全国石协组织及爱石之人的初心和使命,应是为广大石友谋利益,为我国赏石文化谋发展。《中国观赏石协会章程》第三条规定:本协会的宗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全国从事赏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科学与艺术结合,文化与经济结合的原则,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我国观赏石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服务。《中国观赏石协会 “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更明确指出:“坚持服务优先,必须根据新情势、新变化,强化协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调整和拓展服务项目,更充分有效地为全国观赏石事业发展和广大石友服务。”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开始,我国观赏石文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步步走来,目前已达到空前发展阶段,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特别是“六个一”赏石新理念的确立,“赏石艺术”的申遗成功,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的颁发,在赏石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观赏石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成绩的取得,办会宗旨使之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清代画家郑燮《竹石》)。各级赏石组织和领导干部如能植根群众,而不是游离群众,真正与广大石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赏石文化事业就有不竭动力和源泉。
二、抓住“三个机遇”
(一)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说,在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希望有更高品质的物质享受,希望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希望有清明的政治、公正的司法,希望有更清的水、更蓝的天、更好的空气,等等。紧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国家正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各种有效发展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发展。
赏石文化事业如何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催生高品质赏石文化产品的呈现,这在客观上必将刺激和推动赏石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特别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上,应作出积极反应,从而因地制宜、区别施力,尽力缩小差距,解决矛盾和问题,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对高品位赏石文化的需要。
(二)抢抓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现当代革命和建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谓学之不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加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中国观赏石协会在确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时,提出这一时期我国观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总的目标是推进观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和本质,需要在推进创新工程、提升业态发展、创建品牌服务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现更大发展。
(三)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乘国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东风,抓好“丝绸之路”上的赏石文化资源挖掘和宣传。陆上“丝绸之路”,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基本干道,它以长安为起点(东汉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然后再到西亚、非洲和欧洲。沿途要经过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加上古代交通不便,战线长达七千多公里,每段都有看点、亮点和人文典故。
如河南洛阳段的黄河石、牡丹石、荷花石、梅花石(玉)、伊源玉等。唐代藏石家李德裕在东都洛阳筑有“平泉庄”,藏石数千,林立左右;刘禹锡也是著名的赏石家,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一生留下不少咏石诗篇。
陕西段的蓝田玉,开发利用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汉书·地理志》称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山”。“云林居士”杜绾,陕西西安人,是著名的奇石收藏鉴赏家,其编著《云林石谱》被收入《四库全书》;米芾后裔、明代书画家米万钟是陕西安化人,清吴长元《宸垣识略》云:“米氏万钟嗜石成癖,宦游四方,惟石而已。”
山西段的垣曲石、梅花石也很有名。白居易的祖籍是山西太原,著有《太湖石记》,提出奇石是一种缩景艺术,犹游其间可达到“适意”境界的赏石理论;他爱石藏石,以石为题,写过《双石》、《莲石》等不少赏石诗词。
内蒙古段的玛瑙石人人皆知,玛瑙中“国宝级”的赏观石一直独领风骚,《岁月》、《小鸡出壳》艺术估价上亿元。书画家赵孟頫和管道升夫妇雅好奇石,据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赵府所藏灵壁石“香山”,端庄秀丽、珍之若宝。
宁夏坐拥贺兰山和黄河两大奇石资源,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玛瑙非石非玉,中国产处颇多,上品者产于宁夏外徼羌地沙碛中”。
甘肃段除极具魅力的黄河石外,产于天水的庞公石明清时期被征为御用贡品;产于祁连山的祁连玉,开发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穆天子传》、《海内十洲记》均有记载。牛僧孺系甘肃灵台人,他“待石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被传为佳话。
青海段的青海玉、新疆段和田玉更无需多说。分布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戈壁风沙口的风凌石,是我国大西北最具特色的奇石。乾隆皇帝在《和阗玉》中写道:“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称,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他的御制诗中有咏玉诗近八百首。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大力宣传、传承发展。
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出自唐代薛逢《九日曲池游眺》)。倘若爱石之人都能增强文化自信,石界风清气正,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赏石文化的传承发展、造福民众绝非纸上谈兵。
三、正视“一个启示”
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们的启示。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们传递了诸多信号,带来了不少启示,应在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上做好几篇文章:
(一)在调整结构上做文章。应大力开发赏石文化新产品,形成全国及区域性的赏石品牌,引领赏石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和科研单位,使之成为人民美好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应鼓励民间赏石博物馆(园)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使之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应统筹谋划全产业链和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工作。应推进赏石文化产业走融合发展之路,如赏石文化与互联网、金融、旅游业的融合,与书画、雕塑等传统文化的融合等;推进赏石文化品拍卖、抵押、上市等新业态的发展。
(二)在要素配置上做文章。首先,创新人才供给。加紧建立观赏石鉴评师、价格评估师及赏石艺术相关专家的信息库,更好地发挥他们在赏石文化领域的作用。其次,加强观赏石资源供给。进一步加强各类观赏石资源的普查、勘测和研究,加紧建立“中国好石头”资源库,正确引导各地观赏石资源开发;按照十九大精神,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反对和制止“竭泽而鱼”、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源开发。第三,注重技术要素供给。加大数据库和平台建设投入,依靠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市场牵引、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要素协同、产业辐射”的全链条、全要素运行模式。
(三)在高端供给上做文章。赏石文化产品也存在“产能过剩”、低端供给的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求。赏石文化是一种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产品有其特殊性。一是引导广大石友提升藏石品质,加快处置大量的低端过剩产品,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二是强化观念创新、立意创新、包装创新(配座、置景等)和商业模式创新,以新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三是鼓励相关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赏石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激活赏石文化供给增长的内生动力。
(四)在规范市场上做文章。可采取“双轮驱动”的办法,一方面,在观赏石文化资源较为富集的广西、广东、云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新疆、内蒙古等省区,筹备建设一批能代表国家水平的观赏石文化大市场。另一方面,加快建设、改造和规范省级赏石文化市场。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各地域的赏石流派。应进一步优化文化领域资本市场环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家建立联盟,促进立意创新、模式创新和要素流动。应秉持“开放、合作、平等、共赢”理念,逐步推动赏石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接合作。
同时,也要在完善制度机制上做些文章,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水平,释放经营活力,并秉承“创新引领、提升业态、延伸产业、跨界共荣”的方针,务实推进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出自唐代李德裕《岭外守岁》)。如果石协组织、爱石之人和广大石友都能勠力同心、负重拼搏,并以此作为前行定力,埋头苦干、共谋发展,我国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必将迎来美好的春天。
作者简介:
王沛,中央企业供职,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介入赏石文化20余年,中国观赏石国家一级鉴评师,中国观赏石高级价格评估师,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宝藏》、《赏石大观》、《中国灵璧石》等多家赏石杂志编委。出版赏石文化著作2部,发表赏石理论文章100多篇。

苏武牧羊

慈航普度

洛神图

海阔凭鱼跃

农耕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