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时间:2017-12-30 来源:石 界 作者:胡建民 点击数:

最近石界正在发起关于弘扬“赏石文化”的风潮,我也谈谈对中国赏石文化的一些想法,表达一下一个喜欢石头的人是如何看待当下“赏石文化”的,映入眼帘的宣传印象无非是:某地石展又出天价奇石了;某某某又卖了一个高价石;奇石是不是艺术品?等等……争论不休,我称之为“石界乱象”。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所谓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通过思考所造成的一切。具体讲,文化是人类存续发展中对外在物质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断作用及其引起的变化。人类虽然也是动物,但却是惟一具有长远思考能力的动物。有了这种思考能力,人类才能超越自身器官的物性功能去改造和适应自然,调整和创建社会,这种改造调整的痕迹即表现为人类在其外部世界的文化成果;与此同时,人类的长远思考能力也因这种作为而得到改造,形成人类独有的精神文化成果。,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文化具有社会性和传承性。也就是说一种文化的形成,必须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所认可并且能够在生命的延续中得以不间断的传承。

整理当下石界,谈“赏石文化”有点早,还不是很成熟。纵观历史,古代文人墨客赏石是很局限的,远远谈不上是赏石文化,只是文人雅士的一种习惯,现在看来就是文人雅士的风俗。赏石没有走进千家万户,被老百姓喜闻乐见,随谈于茶余饭后。几千年的农耕经济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人们很难从解决衣食都成大问题中解放出来,百姓整日为温饱疲于奔命,如何生出赏石雅兴?因此,古人玩石也只是个别人的爱好而已,还谈不上是“赏石文化”。

追溯1849年到1949年这100年时间里,中国的民众都在干什么?照片里看到的场景痛心疾首,那时的民众怎么能有赏石的心情?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再回首1949年到1976年,我们都在做什么?解放初期,我国的民众大多还是文盲,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扫盲,才过渡为半文盲社会。加之三反五反运动,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不该毁掉的全部敲碎了,一些文人雅士脑海里仅存的“老货”也被洗了脑,往事不堪回首!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又1976年到1987年,我们才渐渐拾起破碎的梦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少数人发现奇石的美丽,开启了我们近代赏石的大门。时至今日,我们玩石的前辈也无非30多年的历练,有40年历练的赏石家凤毛麟角。因此,现在总是谈弘扬赏石文化,有些拔苗助长。赏石文化在哪里?知道奇石的人又有多少?倒是近30年经济活动让人们知道石头慢慢地值钱了。比如,早期在龙陵盖房用来做地基的石头,后来取名:“黄龙玉”,曾经几度炒作,从不值钱到天价,也富了一批慧眼识珠的人。90年代初期,也有用砖混结构的羊圈,换取用戈壁石垒砌的老羊圈的故事,几经波折,戈壁石已跻身赏石界并且成了新的宠儿。纵观现在的石界,多数人都是冲着石头的经济实惠来的,把石头当做特殊的商品,活跃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中,远不是北宋米翁爱石如命的境界。如此看来,我们的赏石之路断桥很多,根本谈不上传承,没有了传承怎么还能算是“文化”?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老胡认为,当奇石冠冕堂皇地走进千家万户时,赏石文化就形成了。到那时我们谈起奇石津津乐道,赏石成了茶余饭后谈天说地的主题,那时“赏石文化”顺理成章的成了玩石人理念。当然,形成这样的局面需要时间,需要一代人更或是几代人的努力与传承!是的,古时有米芾拜石的美传(当然还有很多酷爱石头的古人),那也是北宋年间的故事,如数家珍,和我们现在的赏石氛围相距甚远,加上后期断片的时间太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米芾当时玩石环境已经很难与当下赏石氛围遥相呼应,更谈不上赏石文化的传承了。古人赏石审美以瘦漏透皱为准,而今人则以质型色纹韵为准,显然有所改进和发扬。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古代先人们如数家珍般的玩石传统重新整理捡拾起来,把如同米大师般优良的品石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用以激励我们在赏石路上少走弯路。而不是为了奇石市场的需要,把古人玩石的典故生拉硬套于今日,美其名曰:弘扬赏石文化。观现在的石界,无非是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审美观,以及文化内涵去品读一方方美石,也就是用“文化”去读石的过程,这还不能算是“赏石文化”。

有些石友问我,现在各类石展是赏石文化吗?我觉得现在的石界现象是赏石文化的起步,人们还只是把石头和金钱紧密结合的时节,还没有从石头的经济利益怪圈中走出来,多数石友依然是从奇石上闻到了钱的味道而涉足于石界,各地大大小小规模的石展鳞次栉比,无非是以宣传当地石种为目的,把当地的石头推向全国,这里面更多层面还是以换取利益为主,加上有些唯利是图的组织者,想的是从前来参加石展的石农石商身上撇浮油为目的,组织者本身就不是玩石头的人,怎么能把赏石的事办好呢?再就是为了节省开支,宣传力度远远不够,特邀嘉宾多数是名利场上的名人,有个别的还是混吃混喝的“砖家”,一个石展下来,总能混个脑满肠肥,他们都是奔开幕式露脸而来,而真正喜欢石头的赏石人还不知道本地有石展,令那些远道前来参加石展的商户叫苦连天,没有几个人来买石头,到头来连摊位费都挣不回来,苦不堪言。这样的石展大有忽悠人的味道,何谈“赏石文化”?倒是辛苦了石商,他们千里迢迢带着产地的奇石,奔波在各地的石展会场,为喜欢奇石的当地石友带来了奇石盛宴。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再就是各式各样的奇石杂志,原本是要靠销量产生效益,可是由于杂志的内容以及知识性非常匮乏,出现的内容往往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很难让大众认可,当然也就谈不上销量。无奈之下,为了杂志的生存,变杂志为广告宣传模本,只要出钱就可以在显耀位置占领一席之地,尽管石头不是佳品,也要在杂志上一路锋芒,似乎上了杂志石品就会变好一样。实际上人人都知道,石品的优劣并不是因为上杂志而改变。甚至有些杂志根本不存在“国字头”的桂冠,却把奇石的奖名冠以“全国”、“中国”乃至“传世”之名,把原本朴实的石头和天下爱石人的智商玩弄到了极致。如此的宣传怎能不乱?

 

从各地石展看,抛开利益从内心真正喜欢石头的人还是很少……好在目前喜欢石头的人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加上现在无所不能的科技通讯工具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奇石。互联网、QQ、微信功不可没。人们对奇石属性的追求也在变化,由唯利到悦心,从不断壮大的赏石人大军中,有更多的人从闲情逸致到审美赏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奇石的经济效应,可喜可贺!玩石之路正在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现在,各地赏石协会招数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石展琳琅满目,各地群众自发形成的跳蚤石市如火如荼,对推进“赏石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赏石大军浩浩荡荡,游弋在祖国的大地上!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设想一下,泱泱大中国要是喜欢赏石的人超过5亿,那将是怎样的波澜壮阔?不用说,那一定是赏石文化形成的基础,有了文化氛围,赏石人自然就会多了起来,奇石市场也就不用过分渲染,大吹大擂,自然而然的就热闹起来了。大家熟知的玉文化,几千年不断,还在源远流长。一只翡翠手镯带着新郎无限的祝福,被美丽的新娘所接受,并且得以传承子子孙孙。如果奇石也能以很好的寓意,走进千家万户,敬放于案几宝阁,陪伴于热爱生活的人们左右,岂不是美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日益提高,原本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也有了闲情逸致,渐渐的开始认识奇石,进而用奇石妆点自己的家居生活。大自然的瑰宝--“奇石”正在健步走进千家万户,原本就是一块石头,却让人魂牵梦绕。奇石正以它特有的魅力,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赏石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一定要有历史的厚重感,不然,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的“赏石文化”,就有空中楼阁的感觉和基础不牢的顾虑。目前的各类宣传应该从如何让更多的人从审美观上喜欢奇石、认识奇石,而不是因奇石的经济实惠去喜欢石头。如何形成一种能够传承的赏石氛围,让奇石堂而皇之地走进千家万户,应是我们这一代玩石人多加思考的。同时可以借鉴古人赏玩的境界,吸收国外“赏石文化”的长处(包括台湾),形成大海一样的包容态势,稳步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赏石文化”,变“风俗”为“文化”。一种“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性,也就是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参与,在其发展的路上还要有扬长去短的传承,一代又一代赏石人不断的提升和历练,“赏石文化”终将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老百姓都过上富足的生活,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石友们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尽享奇石带给我们的精神快乐!玩石之路,任重道远!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石道人道以石悟道,石缘人缘与石结缘!

古月轩丁酉年初夏于北京

(注:1.文中引用照片为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1968)是美国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1984年,他的家人在一个鞋盒子里发现了这些拍照于1917年的照片,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2.摘自网络文革期间的老照片)

 

胡建民:也谈“赏石文化” 图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名家往来-张建升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张建升
张建升
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
中国观赏石协会一级鉴评师
中国收藏家协会赏石收藏委员会副主席
张建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