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情怀 ——吴雨洁美文读后
时间:2018-01-23 来源:洛阳市赏石协会 作者:侯桂林 点击数:丁酉岁末,读到《中华奇石》传来的吴雨洁美文《石头,原本是用来玩的》。文章言近旨远,如清风扑面。作者直抒胸臆的勇气和尽在人情的善意令吾好不感动。她说,“偌大石圈,没几个人真玩石头,都在等升值。玩石头是赏石(文化)能够千年存在下来的根,是我们用过多的利欲拔苗助长,摧残了原本的根基……玩是不讲求金钱回报的,而恰巧是这种无目的,给了‘玩’一种轻盈感,一种迷人的全力投入和放松……”
吾已入垂暮之年,对当下石界风云早已看多了,听多了,说的也不少了,特别在去年9月在朋友圈发了一篇《钱袋子与红尘》的短文,始料未及的是被“权贵”们无端屏蔽封杀,吾的话语权被剥夺,一时难免愤愤不平,但又无可奈何。但吾绝不是一个畏权、畏钱而可以违心盲从的人。当读过吴君美文及同好王南极渔人、吴蕊贤、闫志强、胡抱石等石界精英们感言声后,吾的激情又被点燃,正如春天的鸟儿要歌唱,秋日的大雁也哀鸣,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想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玩”即游戏
玩,古作“翫”。意为玩耍、戏弄、玩味、玩意、玩艺、玩习,玩习美好的事物或有趣的事物。玩,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怀。当然,也有“玩物丧志”一说,那是专指沉迷于好玩的事物而使人丧失了进取上进的志向。
因为好玩,古人冯少墟有云:“凡人拈花弄月, 寻山问水, 便觉天趣盎然, 而况存心养性,直达真源,上下古今, 都在这里, 此中乐趣, 更何复如”;清·梁九图云:“今吾子舍富贵不取,乃栽花莳竹,庭罗众石,寂时神怡,摩挲抚弄,若有所得”;《晏子春秋·外篇》云:“君子玩物,衣以文绣。”可见玩耍不分老少,不分男女,不分贫富,不分贵贱,玩,是人性中的普遍存在,是人不变的情怀。
“玩”即游戏。翻开古今中外的艺术史都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宗教和游戏。艺术的发生、发展,游戏是动因之一,中国的音乐舞蹈就是人类在劳动中“击石附石,不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游戏中诞生。
“玩”亦是人类好奇、猎奇心理带给人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快乐,因此,人们玩奇石,从中得乐,顺理成章,不亦乐乎。
二、玩石头,立德树人
“玩”是无功利的。“玩”是人性中的普遍存在。玩石艺术本是大众日常生活中一种自由放松的艺术,即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趣味艺术。然而,古训有言在先:“万事德为先”,所以玩石头也是提升人们道德、文化修养、心灵介入大自然的审美艺术。这门生活中的艺术要玩的好,就必须有一种清雅的情致和闲适自在的心境。
自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人们在这世俗趣味的玩耍过程中得到了启智、养心、修身、养性等文化与道德的提升,通过对石理、石性的研究,从中学到了“以石比德”、“拜石为师”、“结石为友”、“石令人古”、“石因为贵”、“石以文传”等等石文化对人生的启迪。
民国时期地质学玩石大家张轮远在其著《万石斋灵岩石谱》总结出癖石者的十一种心理,首肯的是“适意而已”,是玩的“自适其意”。何为适意?适意即开心、快乐、幸福。玩石所以让人开心、快乐、幸福,是人们“爱其瑰奇”(石状奇奇怪怪),“诗中有画”(石中有诗,诗中有画),“中有禅意”(以石寄意),“尤物移人”(石可使人移情),“尊为师友”(视石为良师益友)。特别重要的一点是石有“仁者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乐石)。此说盖谓“石出于山,山生万物不私,育群物不倦”,这不私、不倦才是以石比德、仁者爱仁、以石励志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永远是燃烧和温暖每个玩石者灵魂的火焰。因此,一切脱离开道德文化的奇谈怪论,我们必须警惕并与之保持距离。只有如此,真正的玩石人才能永葆一颗童贞、童趣、纯洁无比的“适意”心理和永远不变的爱石情怀。
我们无法改变人心不古、金钱至上的红尘世界,但可以保持一种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平常人、平常心去看破红尘,远离邪风,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玩石人。
2018年元月十三日
草于文源石屋。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