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px

移动阅读新体验微信扫描并分享

| 快速查找 奇石标签 | 收藏 | 加入桌面 | 最新 | 热点 | 手机版 | 邮件 | 投稿 |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2-02-07 来源:河南奇石网 作者:张训彩 点击数: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笔者应邀参加了2021年6月在河南灵宝举办的第五届老子文化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为“老子文化、中国哲学、东方智慧”。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张训彩将军•2021年函谷关老子文化论坛

 

其间,先在灵宝市函谷关主会场聆听了专家发言,尔后又到灵宝市文化馆参观了奇石精品展。所见所闻,令人深思。

 

老子《道德经》

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文以载道,石以传人。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早期的人类活动和文明进步,无不与石头有关,赏石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赏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彩一页。到了先秦时期,中国石文化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然而,老子道德经与石文化有历史渊源吗?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函谷关•灵石

 

答案是肯定的,相传老子道德经就是在函谷关以一块石头作为案台著述的,这块石头顶部平整,被白石英线恰好分为九层,是一块非常神奇的石头,历史上被尊称为“灵石”,现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景区太初馆展示。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函谷关•灵石介绍

 

老子(约前571~?),字聃,号伯阳,又称老聃。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楚国苦县人,老子不姓老,姓李,名耳,字蛏,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成书《道德经》起始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据民间传说,老子当年骑青牛到达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

 

这个时期,西周灭亡后,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旧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局面,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产生文化巨人和思想巨制的黄金时代。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函谷关•老子塑像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空前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包括管仲、孔丘、墨翟、孟轲、老聃、庄周、荀卿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全面反思三代以来的天人意识、重民观念和人生哲学,提出许多创造性见解,期待民众富裕小康、教化日趋繁荣,寄托了对理想政治的无限憧憬。

 

除了“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他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论根据。再如文化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2021•函谷关老子文化论坛

 

先秦时期,从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开始,青铜器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玉器的广泛应用和加工技术的全面提高,为中国赏石文化历史“启始”,打下了坚实基础。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金矿石石雕•老子出关

 

老子《道德经》

对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影响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

 

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6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

 

老子通过《道德经》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  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从老子的“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老子故事·孔子问礼》第4段)。可见: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作为“道”家的鼻祖,提出的“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主张“唯道集虚”,这和欣赏奇石之美,尤其是赏传统的黄河石,灵璧石,太湖石、英德石之美一脉相通,而道家“大象无形”“大美不言”的说法,可以在奇石上得到解释和例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曾办过一个奇石专题展,名为“世界中的世界”,很有点中国道家意味。

 

 

往届赏石精品展,张训彩将军与赏石界朋友交流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的创立,自然山水由崇拜对象转变为宗教场所和修身养性的地方,这为园林和赏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老子在2500年前,已经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思想。主张低碳经济。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指我们这个大自然,是最高层次的,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中心。

 

我们人类,不要以自己自我为中心,什么事都是我们人怎么样怎么样。西方文化叫作征服自然,自然不是我们征服的,我们征服不了自然,我们只能与自然取得和谐。

 

为此,老子《道德经》提出的“道法自然”的观点,对中国石文化的不断发展,从哲学层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老子《道德经》提出的哲学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石文化之中。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期……

 

 

 

 

作者简介: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张训彩,安徽灵璧人,号石父,解放军某军事院校原政委作家、藏石家、赏石文化研究者。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高级顾问、中国观赏石协会高级顾问,观赏石国家一级鉴评师,持级估价师,出版有《中国灵璧奇石》专著;并担任《宝藏》《理财与收藏》《鉴石》《石典》《中国灵璧石》《奇石市场》《南京盆景赏石》等赏石艺术专业报刊杂志的高级顾问、艺术顾问、特邀编委等。港《大公报》刊发了“灵璧石之父”的专题报道,其传略被录入中华成功人才大辞典》《二十世纪收藏家大全》《中国书画家大词典》等。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TAG 标签:

最新评论:

赏石爱石,文明评论
  • 全部评论(0

名家往来-祁文石 更多名家>>

赏石名家:祁文石
祁文石
洛阳市赏石协会会长
河南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
祁文石简介